內容摘要:殘缺美深入拓展了審美視野,一度成為審美高級境界,這是有其曆史原因的。時過境遷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一些殘缺美演變為不負責任者審美缺失的借口。及時地撥亂反正有利於建立健康的審美標準,為審美的延續和發展探索新的發生方式。
關鍵詞:殘缺美 審美 古典 完整
斷臂維納斯是殘缺美的典範,據說任何一種關於續臂的假設都沒有可能超越這種不完美帶來的“完美”。關於這一點我們似乎從來不懷疑,甚至進而推想“殘缺美”原本就是一種典範的、近乎絕對的“終極美”。時至今日,這一法則是否仍是顛撲不破的適用真理呢?這種疑慮既關涉到對美的本質與特點的理解,也關係到藝術創作、藝術欣賞中健康的審美追求。斷臂維納斯美則美矣,當下除了在特殊的專門場合陳列、展示,誰又願意用她作為審美對象來豐富我們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裝點日常生活環境呢?這也許暗示著我們理論與現實、審美可能與審美狀態正在悄悄分流。
一、對殘缺美的認識
筆者試圖揭示藝術美與日常生活中 “大眾”的互動關係,而不是針對專家級的個別,於是這樣界定本文所探討的殘缺:不完整的、破損的、虛的、空白的、模糊的、暗示的、無結果的、多開口的、待完善的、抽象的、存疑的藝術現象。
上世紀“85新潮”以來,開放的國門使得許多文藝思潮如潮水湧入,許多思潮風行我國大陸至今不衰。殘缺美就是當時一個耀眼的旗幟,“不在乎天長地久,隻要曾經擁有”深得青年人心,“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這種口號使得人們敢愛敢恨,轟轟烈烈,似乎獲得了更加精彩的人生,一種敢於向主流社會挑戰、反證自我的審美時尚延伸至今。這是個人價值觀念的一種殘缺美,即證明自身存在的獨立價值,不惜犧牲社會生活的完整性,以及打破評價體係的約束,同時失落的卻是責任和擔當。美作為一種追求和欣賞對象應具有積極的導向性,不同的時代環境下有不同的內涵側重。稍有曆史學、哲學常識的人們就知道,任何事物,包括意識形態都具有生命周期,都要經曆正、反、合及盛、衰、轉過程,當今所崇尚的“酷”對應的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特定政治環境下、以意識形態教育為目的形成的、具有大眾性和國家生產性的單向式紅色審美熱情,紅色經典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英雄式的結局。所傳遞出來的是那個曆史時期所提倡、所要求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一定程度上在戲劇人物有人的生活性,而不能成為完美的政治榜樣,對人之命運、靈魂、價值的思考和追問,戰爭的殘酷和非理性,人的日常性生存物欲的需求等方麵,形成盲目而畸形的完整美。“文革”結束至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集體主義”意識的減弱和階級鬥爭意識的淡化,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健康發展所需的人的創造性精神的解放、思想自由。當時殘缺美正是作為紅色完整美的終結者之一才能粉墨登場。時隔30年,社會形態、價值觀念又發生了深刻轉變,如果我們的文藝作品還隻能是殘缺美式的缺乏導向性,一味俯就商業社會,那麼這個時代的文藝將呈畸形發展的態勢。
物極必反,勢所以至。我們這個時代對應的未來審美趨勢又將如何?
二、所謂“殘缺美”的泛濫
殘缺美原本是美之上者,屬於意到筆不到的良性含蓄美,它像很多被美化事物的命運一樣,有著美好的初衷,時過境遷是否也會泛濫並最終納入理性而升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