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服飾配色中的服飾美(1 / 2)

意象設計素描的“意象”是指“意”和“象”相融合所形成的審美意象。意象並非“具象”,亦非“抽象”,而是超越了“具象”和“抽象”,升華為一種心物兼融的複合審美形態。中國傳統藝術在素描造型中是以意象手法創造一種意境,追求某種精神境界,主張“以意立象,以形寫神”,在審美上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造型。

意象設計素描注重藝術家生活與藝術積累的即時表現,它打破常規的思維習慣,強調探索性和表現性的意象形式。意象設計素描除了注重強調情感體驗和創意的表達,還重視畫麵的構成形式和圖形的質感表現。

質感,是人們通過視覺心理對自然界的各種客觀形態進行的經驗感知和判斷。不同質感的產生,源於各種不同的材質的表麵特征。我們都知道,客觀形態在光源的作用下,會產生明暗、色彩、形體的各種變化,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特征。而視覺正是在接受了這些客觀形態的“信息”後,對物體形態發出的堅硬與柔軟、光滑與粗糙的自身物質特性進行質感分析與判斷。

現實世界中各種物質形態都具有特定的材質感。我們在具象寫實繪畫過程中不僅要表現物質形態的形體、結構、明暗、量感、空間感和體積感,同時還要表現關於感受物體表麵的軟與硬、粗與細、光與麻、透明與亞光等不同的物體表麵質感特征,這是對物體的不同質地、質量、表麵紋理的特殊表現。“質感”與“肌理”在概念上不同,質感是對具體形態材料特征所作的注釋;肌理則是指具有不同表麵結構質感和紋理的形態,尤指主觀創造的各種表麵紋理集合。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質感,有些形態同時具有多種表麵質感,不同的質感又有不同的外表特征。我們運用素描手段來表現物體質感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的因素是物體材料的表麵組織結構形態以及在光線作用下所產生的明暗效果和不同工具材料與表現技法的運用。各種質感表現僅靠以往素描、線描技法來模仿形態外表特征隻會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打破原有的技術框框或繪畫習慣,去嚐試各種新的表現手段,才能產生與各種材質質感相吻合的質感意象。在質感表現過程中可以嚐試隨意塗抹或進行特殊的肌理處理,從偶然中發現那些必然與某種質感相似的視覺效果。筆觸表現是直觀可視的,而且變化多樣的。筆觸的皴、擦、點、揉、拖等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筆觸的質感表現力;另外,還可以利用餐巾紙等材料硬擦鉛筆線痕表現金屬的質感效果等綜合表現技法。

所謂置換,就是用某物來取代原有組織結構中的一部分,相互結構關係不變,而麵貌卻煥然一新。置換構成法實際上就是圖形視覺元素的替代關係,即減少某一圖形中的局部因素,增補圖形的另一因素,其形和輪廓大致照應,力圖表達出整體畫麵中的與創意思維相吻合的內在聯係性。這種置換也被稱為“偷梁換柱”“張冠李戴”,它是藝術設計中經常運用的一種獨特設計手法,具有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如我們通過逆向設計處理將剛的質感作柔的處理,柔的質感作剛的處理,質感改變了,視覺的感受也相應改變,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改變。如將石膏像表麵質感用毛線置換以後,石膏像也就重新被賦予了新的質感感覺和內涵。因此我們可以借助置換設計手法,在意象設計素描創意表現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自然界尋找各種材質表麵的視覺靈感,抓住它們的質感特征,意象性地進行素描表現。意象設計素描的造型主要是以抽象的圖形為主,用線來界定形與形之間的抽象關係,這種素描表現的線可以理解為帶有虛實觀念的線,“實”即可視的線,“虛”即弱化的線和無線。空白的抽象圖形首先應根據藝術家對整體畫麵創意設計主題進行構成設計,以便達到審美形式與主題內容的完美統一。其中不但要強調設計中的節奏與韻律、對比與統一等形式美感要素,而且還要特別注重畫麵的素描質感表現,這種質感美能夠豐富和強化畫麵的視覺效果,使單一的抽象的圖形置換成具有外觀視覺特征的各種質感,加強畫麵的質感對比。當然,在一幅畫麵中一味地追求各種質感的表現與對比,必然會出現畫麵的雜亂感,畫麵感覺隻有質感的對比而缺乏整體的協調與統一。因此,質感對比必須與質感基調合理組織,才能處理好整體質感與局部質感的相互關係,創作出更具個性的意象設計素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