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澤被天下,後世為謝睚眥仗義,為睚眥修廟世代供奉。
嵩山九龍潭對麵的山頂上有一塊大石頭,據傳說是那個美麗少女因為思念丈夫,仰望天界最終化成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被後人也賦予了美妙的名字“望夫石”。
所以說老二的愛情最終也是無疾而終,實在是有夠悲慘,不過比起兩位哥哥,現在的嘲風是 比較沉穩的,但是小時候可是非常二筆的。
嘲風是一條弱不禁風的小龍,最喜歡登高,常在百丈礁石上旋身而舞。
往來漁船經過,必須鼓掌喝彩,才能順利通過。如果對它視而不見,就要惹得它鼓起風浪,把漁船打翻。
海上的漁夫駕船路過那些高聳的礁石,就要小心謹慎了,怎奈嘲風的身形太小,碰巧礁石又太高的時候,從礁石下經過的漁夫們便看不到嘲風在上麵,於是不聲不響地駕船駛過,這便惹怒了嘲風,直到風浪大作,漁夫們才知道惹了禍,此時鼓掌喝彩為時已晚——海麵裂開一道深溝,漁船陷落下去,然後那道深溝合攏,一船人都葬身海底。
後來漁夫們學聰明了,但凡遇到高聳的礁石,不管上麵有沒有嘲風獸,也不管看不看得見,都要朝天鼓掌喝彩,以防不測,此後成為約定俗成的習慣,以求航道平安。
這還真是個好辦法,再也沒有漁船被嘲風打翻,不過,嘲風愛出風頭的行徑,在漁夫中間流傳,成為笑柄。
當然,嘲風不知這一切,它隻看到一眾漁人望著它在斷崖上如履平地,齊齊鼓掌,發出雷鳴般的喝彩聲,嘲風受到鼓舞,在崖上舞得像一陣風了,漁夫們的掌聲與彩聲不斷,直到漁船走遠才停下來。
久而久之,嘲風在海上等著漁船來到,提前趕到漁船的前麵,在漁船必經的岩礁上等待,這下為它換來了更多的喝彩,殊不知,那些漁夫隻是望著石頭拍巴掌,至於嘲風在與不在,結果都是一樣的,漁夫們對此並不關心。
這在漁夫中間不算是秘密,隻有嘲風自己蒙在鼓裏,依然在崖上擺出各種驚險的高難度動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嘲風這類“特殊人才”,也可派上大用場,他被古代建築師相中,安排到宏偉殿堂的飛簷上。
古建築房頂的垂脊翹角上,通常排列著一隊蹲踞的小動物,領頭的是“仙人騎鳳”,其後第一個神獸是龍頭蹲獸,它就是嘲風,不僅象征吉祥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