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還原人物本真形象
評論
作者:向榮
王榮的小說很有個性,特別是刻畫人物,簡練明快,呼之欲出。說實話,對描寫公安局長形象的作品,過去也有涉獵,影視劇似乎也有一些,但總體感覺是太高,太空,離地太遠。改革開放以來,文學批評領域也曾批判高大全式的人物刻畫,然而現實的文學作品中,仍有些不自覺地延續著千篇一律的敘事方式,究其原因,在於作者對筆下人物的膚淺理解和簡單描寫。
而《“滑頭”局長》卻讓人耳目一新,一讀就抓人眼球,完全出乎我最初先入為主的誤判,作品中有一隻無形的手緊緊地拉住我往下讀,整部作品富有詩意的潛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局長”新,新在“本真”,新在遠遠超脫於命題之外,新在藝術表現和現實本真的完美結合,藝術的張力達到了相當高度,現實生活的滲透幾乎是無處不在。掩卷回味,想想這個“滑頭”,這個內心活動相當活躍,行事常悖慣性思維的張光耀,其實靈魂深處是滿腔正氣,他心底有公有私,公為大,私居後。我們過去強調的所謂正麵人物,大都徹底無私無畏,有種麵對鏡頭擺拍的味道,給人的感受是不可信,是脫離生活的塑像,沒有體溫。而本文中的張光耀,有情有意,在難以讓人琢磨的表象下,於公的心滾燙而暖人,於私的心細膩而感人。他對妻子和女兒的愛,在文中描述得淋漓盡致。妻子病了,他感到天塌了,他不會冠冕堂皇地堅守崗位,不會把妻子的重病搞成表白自己的機會,他真心而有序地安排手裏非得自己處理的工作,他見縫插針地去關愛最後彌留中的妻子,他在無法脫手的工作和妻子彌留之際的兩難中遊走。文中真情的描寫令人悲從心起,夫妻間的愛達到了人類至愛的巔峰,令人對什麼叫真愛產生深度思考。
張光耀身上的毛病也跟他的優點一樣明顯,他護犢子,對偏愛的下屬情有獨鍾,對犯罪的下屬除了恨鐵不成鋼,首先想到的是其家屬。他利用私人關係,妥善安排犯罪下屬的孩子,他心裏想的是孩子無辜,不應承擔父親的惡名帶來的負麵影響。他打擦邊球,動用賄款修房子,這些事將會帶給他什麼樣的後果他心裏非常清楚,但他想得最多的是不能讓自己的承諾成為玩笑,不能讓在一線拚命的民警有太多的後顧之憂。他的這些想法並不是他的境界有多麼高尚,他是信奉和履行自己做人的原則。他有句看似輕飄飄的話,“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那才叫成功,功勞有個卵用”。這句話差不多囊括了他的所作所為。麵對意料中的結局,他不退縮。
為人之軀,對世間的各種誘惑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抵禦,這就是真實可愛的人物形象。張光耀這個“滑頭局長”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於藝術地把握了沿著生活脈絡展開故事。
“滑頭局長”是個舊題材新想象,給人留下的後續思維空間很大。公安題材小說很多,有精品,也有平泛之作,很多公安題材小說著重點幾乎都在破案、打鬥、陰謀和陽謀的較量上,從頭到尾要交代的就是邪不壓正。這種構想沒有錯,不足的是忽略了邪不壓正的容量。“滑頭局長”也有破案,但不是落墨之重。小說注重的是一個“情”,對國家的情,對黨的情,戰友情,親情。
小說亮點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對待犯過錯的同誌。因為種種利益誘惑,一批民警滑到了泥坑的邊緣,他力爭挽救這些犯錯的民警,在主要領導的支持下,成功地讓這些民警重新成為民警隊伍中的骨幹。張光耀這個局長“滑”出了能讓讀者喜愛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季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