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鄒韜奮辦報特點在《生活》周刊中的呈現(1 / 3)

鄒韜奮辦報特點在《生活》周刊中的呈現

媒介縱橫

作者:張苗 張長樂

【摘 要】鄒韜奮是民國時期著名報人,在中國的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的一筆。本文以其主編的《生活》為分析對象,探討其辦報特點。

【關鍵詞】鄒韜奮 《生活》 大眾路線

鄒韜奮先後創辦了《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日報周刊》等,雖然有的隻存亡了短短的幾個月,但他還是努力踐行著一個報人應有的社會責任。其創辦的刊物曾一度在中國發行量達到二十萬份,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鄒韜奮的辦報活動有兩點特別引人注目,其一是辦報立於大眾立場,其二是獨立辦報。正是這兩點成就了鄒韜奮,使他成為新聞行業的典範。

一、堅定的大眾立場

1、接手《生活》周刊,改變原有風格,更貼近大眾

鄒韜奮1926年擔任《生活》周刊主編,到1933年周刊被迫停刊,這7年的時間充分展示了鄒韜奮在辦報方麵所擁有的才能,把原本默默無名的小報變成了全國皆知的知名刊物。

《生活》創刊於1925年10月11日,是一張四開的小型刊物,每期印2800份,主要是贈送給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社員和教育機關,起初由王誌莘任主編,鄒韜奮等人為撰稿人的一份指導職業教育的刊物。

所刊的內容,胡愈之曾說:“生活周刊原先隻是一個指導職業教育的刊物,登載的文章也都是適應企業職工、店員等小市民的需要,談些生活和職業修養問題。①簡而言之,就是傳播關於職業教育的信息。1926年10月王誌莘轉入銀行界,中華職業教育出版社領導決定任用鄒韜奮以職教社編劇股主任的身份主編生活周刊。

鄒韜奮接手周刊初期,起初隻有三個人參與《生活》周刊。除了鄒韜奮就隻有主觀營業、公務和廣告的徐伯昕和兼職會計孫夢旦。《生活》周刊的編輯工作落在了他身上。為了《生活》內容豐富多樣,滿足人民大眾的需要,他加大自己的勞動量,搜集豐富的資料,分門別類編寫成適合刊物發表的文章,以不同的筆名進行發表。“心水、思退、沈慰霞、因公等,都是用過的筆名。鄒韜奮在版式和內容方麵進行改變,著手於把它變成為通俗的一般性刊物。“我接辦以後,變換內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評論和‘有趣味有價值’的材料,並在信箱一欄討論讀者提出的種種問題。”②

《生活》周刊在韜奮任主編期間,所開設的欄目豐富多樣題材廣泛。所設的欄目除了言論、專論之外,還有事業與修養、處世之道、名人軼事、人物介紹、平民生活素描、婚姻戀愛、娛樂、體育等。從題材看,有較長篇幅的通訊,傳記、遊記、也有短小精悍的小言論編者隨筆、還配上不少插圖和漫畫。③從開設的欄目和題材來看,生活周刊已經成為一份相當有分量的刊物。

2、認真對待讀者來信,力求為讀者答疑解惑

讀者來信日漸增長,以至後來有時甚至一天收到1000多封,但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在在周刊上進行公開發表和解答。對於那些不適合公開發表和解答的信件,鄒韜奮也極其認真的做了回複。“有的信雖不能發表,我也用全副精神回複,直接寄去的回複,最長的也有達數千字的。”④讀者來信的增多,他不得不花上半天的時間來看信,同時擴大人手處理這些信件。但這並未使得他備受折磨,反而覺得是無上的榮幸。正是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服務態度,使得廣大讀者對《生活》周刊的信任度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有問題有疑惑,向韜奮尋求意見。《生活》周刊贏得一定的公信力,廣大讀者開始離不開這樣的一份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