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代女報人建構公共領域的嚐試(3 / 3)

中國近代很多女報人是集女作者、女報人、女社會活動家三位於一體的,如秋瑾任《中國女報》的主編兼主筆,而且為這個刊物寫了《敬告姐妹們》、《勉女權歇》、《感憤》、《感時》、《精衛石》等政論和文學作品,同時她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主義者。雖然秋瑾也曾在很多學堂執教,但是當時的秋瑾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通過發動民主革命以尋求婦女解放的道路上。

1907年,呂碧城在寫給《中國女報》的發刊詞中直截了當的說:“欲結二萬萬大團體於一致,通全國女界聲息於朝夕,為女界之總機關,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於大光明世界。為醒獅之前驅,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暗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無量願力,請以此報創。吾願與同胞共勉之。”⑧認為應該將所有的女性同胞團結起來,互通有無,“以速進於大光明世界”,把興女學、爭女權與民族民主運動結合在一起。

秋瑾的死更是讓舉國上下為之一震,尤其在女界產生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時代女性覺醒的契機。

雖然這個時期公共領域所涉及的主要是政治方麵的問題,但是女性已經逐步接觸公共領域,並嚐試涉足。

隨著秋瑾的離開,《中國女報》停刊,呂碧城用英文寫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後辭官離京,出國留學,之後專注於詩詞方麵的研究。

可能在我們今天看來,秋瑾和呂碧城關於建構公共領域的嚐試並不十分成功,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秋瑾和呂碧城等人本身處於當時那個社會大背景下,無法完全跳出來看問題,對於當時婦女問題存在的社會根源缺乏深層次的認識,也未能提出非常實用的解決辦法;其次,秋瑾的死亡雖然鼓舞了大部分的女性,但是對她嚐試建立起來的公共領域形成了很大的衝擊;最後,呂碧城更傾向於用文學作品來影響女性群體,對於實際的社會活動並不熱衷。

然而無論如何,女性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所參與和創辦的報刊雖然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公共領域方麵也不是特別的活躍,但這也是當時女性尋求自我、表現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女性報人以她們獨特的魅力嚐試著對公共領域的建構。

參考文獻

①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

②③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史林》,2003(2)

④⑦侯傑:《〈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⑤⑧陳曉華,《中國近代報刊史上的一座裏程碑——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報刊》,《社會科學研究》,2003(6)

⑥張莉紅,《秋瑾與中國女報》,《文史雜誌》,2005(3)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