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聞感官主義的思考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夏麗麗
【摘 要】新聞感官主義傾向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受到學者和公眾的關注。近年來,台灣新聞報道感官主義有愈演愈烈之勢,收視率為一切的主導被認為是新聞感官主義的主要原因,同時還包括傳媒的生態和媒體從業人員的文化價值觀念的變化,“動新聞”引發的質疑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新聞製作和媒介理念的思考。
【關鍵詞】新聞感官主義 動新聞 《蘋果日報》
2009年11月,台灣《蘋果日報》推出了一項新的新聞呈現模式“動新聞”,利用動漫的形式,模擬新聞現場,聯合網絡、手機平台播出。傳統上,報紙隻能提供靜態的圖片,“動新聞”提供新聞的影音畫麵,讓平麵新聞動起來,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絡或手機看到生動的新聞動畫。然而這種新形式一經推出,就引發了社會公憤,當地婦女、教育、媒體監督機構聯合發起遊行,集體抗議“動新聞”,最終致使台灣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出台監管規定,《蘋果日報》被處以罰款,並向公眾致歉。
單從技術上來說,“動新聞”的出現,隻是平麵媒體應對多媒體競爭的一種策略,事實上,在讀圖時代,報紙圖片報道的比例被一再擴充,電子媒體的影像的鮮活和及時,網絡信息的豐富和多元,使得紙質媒體從內容到形式都麵臨著激烈的競爭。但是,從傳統的平麵新聞到動畫新聞,改變的是什麼?一位受眾在觀看“動新聞”後的評價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很多時候看到《蘋果日報》的頭版,我都有被揍一拳的驚嚇感!……以前看到平麵的示意圖,你會知道這就是示意圖而已,當你看到動畫,看到一把開山刀從左、從右,上上下下刺進一個人的身體,然後搭配一些真實的畫麵(犯人押解、被害人親人痛哭失聲等)。這種將我們不知道的部分用動畫呈現出來,還能算新聞嗎?”①
這種質疑聲絕不是孤立的,新聞學院的在校生都能分辨出新聞與社會劇的本質差別,但是在專業記者的報道中,為何屢屢出現這種新聞戲劇化的現象?“動新聞”引發社會抗議,與《蘋果日報》一貫采取的報道風格──聚焦於黃腥膻內容,用刺激的畫麵博取受眾眼球有關,但是在此背後是台灣新聞報道一個極具爭議卻已成為常態的現狀:新聞感官主義。
一、新聞感官主義的源起與特征
在華人地區,以刺激煽情為特點的報道統一被稱為“八卦”新聞。據考證,“八卦”一詞的來曆,有解釋為:愛打聽別人隱私,愛說是非,愛管閑事,樂此不疲,“謂之八卦”。②也有認為來自台灣中時報係的《時報周刊》,因為該周刊的內容特點是偏重感官新聞、報道影藝名人軼事,它共有八個版麵,有些人把八開誤發音為“八卦”,後來這一類型的新聞就被統稱為“八卦”。③港台地區以《蘋果日報》旗下的《壹周刊》最擅長八卦,自從其2001年進入台灣後,進一步助推了台灣媒體以揭私、暴醜為主要內容的八卦傾向。
事實上,“八卦”新聞並非華人獨創。傳媒史上黃色新聞時代,正是以這種煽情、戲劇化的社會新聞為特征,當今備受媒介學者詬病的“小報文化”,同樣擅長報道名人隱私八卦。 “小報”原本指紙張大小隻有正統報紙的一半,後來特指另類的不同於主流嚴肅報紙的報道內容。西方學者對小報特征界定為不關注政治、經濟、社會議題,以娛樂性主題為主,強調資訊的娛樂性,④這種風格特征正是黃色新聞時代報道方式的延續。
電視媒體的出現,是促進新聞感官主義發展的另一重要推手。上個世紀70年代,學者研究發現電視新聞的產製方式,造就了一種“看待新聞事件的方式”。⑤呈現視覺畫麵被認為是電視新聞的優勢,可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但是重視視覺文化的同時也可能導致對新聞事實的扭曲,記者在報道中為了使其符合視覺文化特色,選取鏡頭時偏好現場感強、衝突性強,能引發視覺刺激的畫麵,這樣就形成了報道新聞事件的不同角度。一條新聞可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但是為了突出影像的特點,感官的刺激會成為首選,例如在對犯罪事件的報道中,突出犯罪現場和過程,相關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被弱化。到了90年代,媒體感官主義新聞的比例增加,非感官主義新聞的的主題,例如政治議題也加入了感官主義的報道風格。近來的研究發現,現代記者的敘事模式越來越傾向於“視聽覺表演模式”。電子媒體通過新聞標題、配樂、攝影手法、後期製作、報道口氣、播報方式等刺激感官的形式,擴散了“小報文化”,進一步推進了感官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