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台灣電視新聞製作的變化梳理,王泰俐認為當下台灣電視新聞報道的感官主義取向,例如主要偏好辛辣新聞主題,以目炫的傳播技術刺激閱聽人感官經驗,新聞主題和新聞敘事采用不同於傳統新聞報道的方式,重視影像包裝和畫麵效果,所謂感官新聞是“用以促進閱聽人娛樂、感動、驚奇或者好奇感覺的軟性新聞,訴諸感官刺激或情緒反應甚於理性”⑥。在此準則下,媒體工作人員以能否刺激閱聽人“感官閱讀經驗”為標準,最終成為選擇新聞主題及形式的意識形態。
就台灣媒體來說,追逐刺激、煽情報道的傳統由來已久,在1997年“白曉燕綁架案”中,台灣一些媒體為了追逐新聞竟不顧人質安全,在確認白曉燕遇害消息後,媒體又巨細靡遺的披露相關信息,甚至刊登出被害人慘遭淩虐的照片,引發了輿論撻伐。近些年新聞感官主義在台灣媒體中更加盛行,針對台灣媒體新聞報道風格的研究發現,引用國際媒體資訊的娛樂化指數低,不引用國際資訊的本土新聞資訊娛樂指數比較高。⑦除了娛樂內容增多,新聞文化也開始往娛樂邊界傾斜,新聞與娛樂的界限變得模糊。
二、新聞感官主義出現的原因
收視率為一切的主導被認為是新聞感官主義傾向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媒介管理方式發生變化,各類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有近十家電視台全天侯播放新聞,再加上現代網絡媒體的加入,媒體殘酷的生存環境引發惡性競爭,廣告商投放資金有限,大量的媒體需要生存,被迫采取短線經營的措施,依靠一時的新聞話題吸引受眾,報道黃腥膻內容是最快刺激受眾的辦法。⑧媒體報道喜愛聳人聽聞的標題,偏好刺激性的畫麵,例如TVBS電視台在報道一則孩童被虐致死案中,竟在電視新聞中播出孩童受虐時長達23秒的慘叫。《蘋果日報》的“動新聞”,其網站在推出該形式一周後統計結果顯示,點擊率排名前五的新聞,都帶有黃腥膻內容,其中點擊率最高的是關於一位女大學生控訴其遭受性侵害的現場模擬新聞。在收視率和點擊率的鼓勵下,媒體在製作中更倚重感官刺激來吸引受眾。
新聞感官主義的出現,也與新聞文化和理念的改變有關。有了市場獲益的經驗,新聞機構在新聞重要性的排名上也做出相應調整,娛樂類、社會類新聞的安排逐漸靠前。科林·斯巴克研究西方“小報文化”的發展,發現其一開始是對內容的強調,進一步發展到新聞價值優先順序的轉向,從提供新聞和資訊為目標轉向強調娛樂價值,而後是媒體整體性出現新聞文化的轉變,如各類新聞節目轉向娛樂化,一些廣播、脫口秀節目風格轉向小報化。在此前提下,媒介機構人員比重也發生變化。以台灣東森電視台為例,近些年,大幅增加了娛樂新聞記者人數,其娛樂新聞的報道也增加到每小時3-4條以上。人員比例的變化、報道重點的轉向,都進一步導致媒介機構新聞文化轉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不如市場對媒介的刺激來得迅速直接,它雖然緩慢細微,但一旦形成媒介從業人員的文化理念,就會更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