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歙硯在當代的價值轉移和開發策略初探(1 / 2)

歙硯在當代的價值轉移和開發策略初探

藝廊回聲

作者:朱岱

【摘 要】本文基於當代演化視角審視了中國工藝美術經典樣式——歙硯的當代價值轉移這一命題,從歙硯曆史價值形成的曆程解析了歙硯文化的內涵構成,同時立足於當代社會的價值承載前景,提出了促進歙硯文化當代化的若幹策略。

【關鍵詞】歙硯 文化內涵 價值轉移 發展策略

歙硯,因歸屬地古歙州而得名。自唐代開元年間問世以來一直為世所珍,位列四大名硯之前列。如今,歙硯作為一種著名的傳統工藝產品和文房用品,其承載的深厚文化該如何保護和發揚,值得我們重視和探討。

一、歙硯獨特的內涵積澱和地位

歙石,色沉,含蓄,內斂,如寒士之有節,廣為曆代文人、士大夫所稱道。歙硯製作工藝成形和開發得早,官方和文人的影響和參與程度高,自成體係且傳承有序。因南唐後主李煜的推崇,視歙硯為“天下冠”,並親自在歙州設置“硯務”,擢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這也是中國硯台史上第一次為硯設置的官方機構),派石工周仝從之,專為皇室搜集佳硯,歙硯身價從此扶搖直上,這是歙硯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宋代為文人文化至上的年代,而且審美上崇尚以素為美。所以樸質而內蘊豐富的歙硯文化發展很快,品種增多,精品硯不斷湧現。據宋.羅願《新安誌》記載,歙石品類有:羅紋、金星、蛾眉、角浪、鬆紋、豆斑等。歙硯名坑“水蕨坑”、“水舷坑”、“碧裏坑”、“驢坑”,皆宋時所發現並開采。由於歙石本身的稀缺性與歙石自身的珍貴性,宋代文人對歙硯名石名硯的推崇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並留下了諸多佳話。如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用“硯山”換取友人蘇仲恭在北固山前峰的一片宅地,為自己建造“海嶽庵”別墅莊園;大文豪蘇東坡用傳家寶劍換取友人張近的一方歙硯,等等。可見北宋當時名歙硯己是一硯難求,這些都為歙硯的宣傳與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歙硯迎來了第二個曆史發展高峰。元代歙石開采時斷時續。明清時歙硯仍是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但其鼎盛興旺程度則較高峰期有所下滑。曆史上讚美歙硯的詩文多如繁星,進一步凸顯了歙硯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二、歙硯在當代的價值轉移

現代以來,書寫方式的改變以及傳統文化與新文化消費習慣的磨合及碰撞,使得歙硯的使用價值轉移和創新開發成為一個亟待關注與解決的課題。

歙硯價值在當代視域的重新認識應定位於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文化承載問題

歙硯文化應該分為三個層麵認知:

第一層麵是地質文化。歙硯形成有它自身的特定條件,它屬於“江南古陸”,形成於震旦紀(距今約十億年)以前。亙古以來,曆次造山運動、海侵海退,古陸沿岸沉積成海相泥砂質地層(主耍成份為石英、絹雲母、泥質、炭質及少量金屬礦物質和原始生物遺骸),特殊的地層在海水裏固結成岩體,名“水成岩”。又因岩大多成層狀,故又名“成層岩”或“層狀岩”。水成岩在形成過程中,上麵承受海水巨大壓力,下麵受地熱長期熔冶,岩石成份聚結緊密,擊之如金石聲;又由於岩石成份排疊層次、形式不同,形成期間被液化或擠壓成摺、浸染、乳油、細脈等狀(這些天然紋理式樣,成為歙石石品命名的根據)。隨著地殼變動,原來在海底的這部分特殊水成岩升出洋麵成為陸地或峰,這就是歙石形成的漫長過程。歙石之奇,得天獨厚。需要借力於當代科技分析的成果充實歙硯文化的科學內涵,拓展當代硯文化的認知空間。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