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體裁是“述評”,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劉海貴教授將新聞述評定義為:“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夾敘夾議,進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評說。”它以敘述新聞事實為主要任務,分析評說僅僅圍繞著新聞事實進行,明顯區別於以新聞事實為例證而闡明觀點的新聞評論。這類報道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事實和評論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新華視點”作為一個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第三類體裁是“訪談”,即文章主體部分為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問答,如2010年11月18日的報道《一個“冒牌大學生”的“冒名生活”》,11月12日的《是逃避責任還是“安全教育”?》,9月7日的《金浩茶油“秘而不宣”誰之責》。
最後一類是“視點文章”,指的是沒有實際的采訪操作而是利用共同新聞資源,傾向於純觀點的文章。這類體裁中還有一部分文章是“新華視點”獨家發表的文章,比如《三問河南“警務改革”》,《從現實瓶頸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報道,這類報道最大的特點是文章立意高遠,能夠引領輿論潮流,對社會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四、強有力的輿論監督
這裏的輿論監督主要是指以新聞媒介為載體所進行的輿論監督。新聞媒介在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進行報道時,不僅能夠把公眾與外部世界緊密相連,同時也使公眾獲得一種對外部世界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公眾對於媒介站在公共利益立場上所表達的意見、觀點的認同、支持和響應,能夠使得新聞輿論顯現出強大的民意力量,進而起到對公共事務的監察、督促、製衡作用。
“新華視點”的輿論監督報道覆蓋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層麵和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環境、房產、安全性生產等各行各業,其宗旨是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新華視點”的監督報道在所有報道中所占比例最大,近年來以揭露政府官員腐敗、政府無作為、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房地產開發問題的監督報道尤為突出。與其他同類媒體批評報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新華視點”對某個問題的報道並不限於擺出事實,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更可貴的是該欄目參與到解決問題之中,充分發揮其作為主流媒體的優勢,持續關注未的問題的解決,致力於問題的解決。比如12月23日的報道《行為背後是態度——2010年“新華視點”部分輿論監督案例追蹤》,正如文中所說:“‘新華視點’專欄本著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問題解決的原則,選擇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惡痛絕的一些典型事件進行輿論監督。歲末臨近,記者對其中部分案例進行了追蹤回訪。”這些案例都是之前報道過,但並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通過再次回訪追蹤,不僅給讀者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所關注的問題實施進一步監督,促進其得到有效地解決。
結語
“新華視點”成功之處除以上原因之外,還在於其作為新華社的一大品牌,擁有極具優勢的資源。首先,“新華視點”整合了人力資源,在用人機製上大膽改革,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形式,並且有專門的新華視點采編室,設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從新華社分社抽調精兵強將輪流到這裏工作,有強大的人才作為後盾,“新華視點”才能有優秀的新聞報道。其次,“新華視點”整合了新華社的報道資源,充分利用所有分社的資源,從而更有效、更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隻要選題需要,任何部門和地區都可以跑,這種資源整合,是其報道具有影響力的優勢所在。最後,“新華視點”還充分運用網絡傳播的優勢,不僅在新華網上開設“新華視點”專欄,還與其他網站建立資源共享的合作關係,更能彰顯其品牌效應。
但是我們也看到,盡管“新華視點”有著強大的品牌效應,但是隨著傳統新聞媒體的全麵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其麵臨的是來自多方麵的競爭和挑戰,想要長期維持自身的品牌效應,還需要不斷地革新和努力。
參考文獻
①許新芝:《輿論監督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②李九偉,《國家通訊社新聞改革的尖兵——全麵透析“新華視點”》[J]《新聞愛好者》,2004(7)
③陳芸,《“新華視點”專攻深度報道的探索》[J].《新聞戰線》,2002(10)
④張春寧,《“新華視點”輿論監督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
⑤周翼雙,《挺立“風口浪尖” 跨越“重重關山”“新華視點邁向成熟》,《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7-25
⑥陳芸,《“新華視點”與時俱進的創新》,《新華每日電訊》,2004-7-15
(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