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紀念新中國治淮六十周年,意義非同尋常。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翻開了淮河治理新的一頁,開啟了新中國治水事業的偉大征程,毛澤東同誌為此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波瀾壯闊一甲子,滄桑巨變六十年。治淮成果怎麼樣?淮水真正實現安瀾了嗎?珠城人民還有什麼期待?這一係列問題在治淮六十周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顯得愈發突出,引人關注。《深讀周刊》把握珠城讀者的閱讀需求,提前作出策劃,決定將治淮六十年的壯闊曆程和今後的展望做一番詳細的解讀,記者,做了大量的采訪,掌握了方方麵麵的素材,最終形成了一篇“前沿報道”欄目力作——《淮水安瀾 從夢想走進現實》,第二天稿件見報後很多讀者致電誇獎這篇稿件策劃得及時、內容耐看,是比較成功的策劃之作。
2010年下半年,媒體上大篇幅地報道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均出現用工荒、招工難現象,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但是,卻沒有一家報紙和電視媒體探討中西部城市可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看到富士康從深圳內遷到河南鄭州的報道後,《深讀周刊》采編人員敏銳地觀察到,從電子行業等用工需求大的產業迅速轉移到內地的跡象可以判斷,今後人力資源可能成為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蚌埠是個傳統的人力輸出大市,今後承接產業轉移會不會出現人力資源缺乏的難題?於是,《深讀周刊》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從特殊問題著手,策劃了三篇有問題、有啟迪、有思考的選題,形成了《“饑餓”的工廠》、《“徘徊”的工人》、《“流動”的財富》三篇重磅“炸彈”,在地方媒體慣常式的報道中脫穎而出,點中了內地城市用工的“要害”、爭取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命門”,觸及了深層次、高起點的問題,讀者歡呼過癮,也使蚌埠市的決策者關注到這一問題,未雨綢繆,解決這一問題。
二、眼睛向外,從特殊事件上策劃選題
在一個隻有300多萬人口的中等城市,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記者活動的地盤也很小,要讓一個深度報道欄目持續進行,隻有開辟新的渠道,謀劃新的思路。眼睛向外,“走出去”便成為最佳選擇。然而,《蚌埠日報》作為一家地方黨報,以前還從未進行過這樣的大膽策劃,能做好嗎?
2010年3月初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蚌埠市委書記陳啟濤以議案等形式倡議:打造以蚌埠等城市為載體的淮河三角洲,讓淮河三角洲成為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之間新的經濟增長帶。蚌埠作為沿淮城市群中心,如何借助這一新的戰略平台起跳,在城市間的合作、城市群間的協作中找準自身定位,實現新一輪的加快發展,值得探討和思考。於是,為了積極響應“對標追趕”的要求和“打造淮河三角洲”的倡議,《蚌埠日報·深讀周刊》主動、精心策劃了“潮湧淮海”大型係列采訪活動,以蚌埠為中心並麵向整個區域,曆經兩個多月的征程,長途跋涉幾千公裏,先後奔赴徐州、連雲港、淮安、阜陽、臨沂、宿遷、開封、濟寧等八九個城市進行采訪,緊密結合淮海經濟區區域競爭與合作的現狀,以合作共贏為主題,以“對標追趕”為重點,在宣傳“淮三角”構想、呼籲“淮三角”共識的同時,突出采訪報道“淮三角”代表城市和蚌埠的發展關聯、合作意義以及發展啟示。在報道過程中陸續發回數十篇重磅報道,一時間在蚌埠形成了相當大的影響,促使《深讀周刊》的影響力大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