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團棉花種植技術淺談(2 / 2)

2.棉花種植的花鈴期管理

從開花到吐絮叫花鈴期,約需48-52天。花鈴期是棉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關鍵時期,因土壤之地不同,堅持因地製宜,合理確定棉田頭水的灌溉時間是棉花能否高產的關鍵,也有利於節水。這一時期是棉花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需水肥最多的時期,根係吸收水分、養分功能最強,但其生長已經減弱,棉株對溫度、光照、水肥要求嚴格,容易引起棉株徒長或早衰。盛花後如果水肥不足,則根係生理功能銳減,引起植株早衰。隻有通過調節,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才能形成較多的有效鈴,獲得棉花高產優質。要求初花期不旺長,後期不早衰,不貪青,青枝綠葉襯白絮根據氣候情況、棉花品種特性、日生長量、棉田土壤含水量合理確定灌頭水時間。對偏旺的地塊打頂後分兩次重控,5-7天一次,每次8-10克/畝。

3.棉花生育期的化學調控

縮節胺在棉花上的應用,可以通過葉片、根、莖等部位吸收傳導至植物全體,從而抑製細胞的伸長,但不減少細胞的數量,使莖稈粗壯節間緊湊,株高降低,使棉株的抗倒伏能力有所加強。棉花在打頂後使用縮節胺可以有效地抑製棉株徒長,可有效降低果枝的長度,有利於通風減少養分的消耗。促進葉綠素合成,提高光全效能,使光合產物較多地向生殖器官輸送,提高產量。打頂後的化學調控,要根據棉田倒三枝的伸長情況來定,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田間通透性,也可以增加倒三枝的成鈴,有效地提高產量。

4.棉花的采收

棉花從吐絮到采收結束,一般需要60-70天,故必須分多次采收,當棉花50%的棉株開始吐絮的時候就要組織人力進行采摘了,采摘出的產品要進行適當的晾曬防治黴變。如果是栽培模式是采用機采棉模式種植的地塊可以選擇機械采摘,機械采摘前要進行脫葉處理,具體做法為:生長正常的棉花適量偏少,貪青過旺的棉花適量偏多;早熟品種用藥量適量偏少,晚熟品種適量偏多;噴期早、氣溫高用藥量適量偏少,噴期晚、氣溫低的適量偏多;高密度棉花克適量偏多。

為了提高效率,每天適時采收很重要,具體時間要求是上午11點開始,下午8點必須停止采收,以確保采收質量和子棉含水量。正常情況下機械化采收收獲率在90-95%之間,還剩遺漏棉可在第一遍機采後10天左右進行二遍采收。要隨時掌握天氣變化,注意天氣情況,必須搶在雨前采摘棉花。

四、結語

阿拉爾墾區是自治區主產棉區。近年來,由於我區不斷更新陸地棉品種,棉花栽培模式、栽培技術不斷改進,產量及品質得到大幅度提高,對我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克如,李少昆,宋光傑,陳剛,曹栓柱;新疆棉花高產栽培生理指標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2年06期

[2]林桂華;滴灌棉田苗期化調、打頂後化調對棉花生長的影響;201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科技研討會

[3]肖書林 王誌國等棉花超高產群體質量與產量關係研究陳德華《棉花學報》1996年04期

[4]張旺鋒,勾玲,杜亮,李蒙春;北疆高產棉花;棉花學報;2000年01期

[5]鮑柏洋,甘潤明,焦新豔,張生枝,李海軍,趙學軍;機采棉田脫葉催熟效果試驗初報[J];新疆農墾科技;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