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2 / 2)

3.合理的密植

長期以來,山西地區旱地玉米產量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定植的密度偏大,導致了產量低下,因此,在定植過程中,應該適當的增加定植的密度,建立合理的密度結構,這是實現旱地玉米高產的重要環節。對於旱地栽培技術,其種植方式和定植的密度應該采用寬窄行的種植技術,也就是寬行的寬度在80cm左右,而窄行的寬度在45cm左右,。行株距在30cm左右,每畝定植玉米數量在3500~3600左右,這種種植方式既能很好的做到合理密植,也有利於田間的管理,同時又能增加田間的光照強度,能夠促進玉米健康的生長,確保籽粒灌漿充分,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

四、田間管理

首先,定苗,當玉米生長到3~4片葉子之後,進行第一次定苗,避免這一時期的玉米苗過於擁擠,爭肥、爭陽光的現象;其次,適當的增加中耕的次數,防止水分過快蒸發,另外,還應該及時對田間的雜草進行清除,減少對土壤水分的吸收;再次,科學的進行施肥管理,按照玉米的生長情況,分次進行施肥管理,在現有的條件下,在玉米生長的苗期施入有機肥2000公斤,在玉米拔節到大喇叭口期,趁著下雨後離玉米植株5cm遠處開溝施入複合肥並覆蓋土壤,提高玉米抗旱的能力;最後,地麵覆草,提高墒情。玉米地麵覆蓋上相應的麥秸等,降低地麵水分的過度蒸發,增加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玉米的產量。

五、病蟲害的防治

1.玉米螟

玉米螟的爆發可能造成玉米花葉、鑽蛀莖稈,危害雌穗和雄穗。主要的防治措施是應該掌握在心葉的末期,用濃度大小為1.5%的辛硫磷製劑按照每畝2公斤的使用量對其進行防治,同時也可以使用濃度大小在50%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進行噴施,將藥液充分的灌入心葉從中。

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的生長後期,其危害的部位主要是玉米的葉子,斑點大而少,嚴重時,田間玉米的葉子可以全部枯黃。而玉米小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整個生長周期內,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和苞葉。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在病情的發病初期,及時的將病變的部位摘除,用濃度大小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濃度大小為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進行混合噴施防治。

參考文獻

[1]杜顯良,馮雲選,朱敏. 半幹旱地區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04)

[2]黃福先,劉和生,李兆貴,韋家華. 旱地玉米高產栽培示範[J]. 廣西農業科學. 2002(05)

[3]張喜文,王桂蘭,黃明鏡,郭書奇. 高寒區旱地玉米不同覆蓋方式的生態效應[J]. 山西農業科學. 2000(04)

[4]蒙祖秀,伍玉春. 雜交玉米新品種臨奧一號高產栽培優化方案研究[J]. 種子. 2002(02)

[5]陳立榮,張冬民,葉守民. 馬鈴薯、水稻複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 內蒙古農業科技.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