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幽唐宋詩詞中的圓文化(3 / 3)

詞起源於市井歌謠,早在唐代,民間藝人們就開始應樂調節奏的抑揚亢墜,填入長短句參差的歌詞,這就是所謂的“倚聲填詞”。新的詩體“詞”也就應運而生了。在句式上,宋詞否定了唐詩整齊的句式,改變了唐詩“齊言”的規定,而便為長短句,使得文風灑脫自由,不收拘束。在韻律上,宋詞否定了唐詩嚴格的音韻限製,詞韻把詩韻歸並而分為19 部,韻母一致或者相近的都可以通用,因而大大放寬了用韻的範圍,促進了詞的發展,使詞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活潑變化,更富有藝術表現力。在內容上,宋詞否定了唐詩痛陳現實的鋒芒,轉而以吟花尋草為能事,聊慰空虛無味的日子。不得不承認,在唐詩已發展至巔峰後,宋詞的這一否定迸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開創了文學的另一個新時代。

(三)回歸

圓,首尾相契,轉了一圈後,終點再次回歸到了起點。然而,“回歸”不是“調轉車頭”的翻然醒悟,而是“山重水複”故地般地重遊,是一種思維上的進步和提升。人們會感受到結構上的大體等同,卻又能夠感受到進步和發展,這反映了人類圓形思維螺旋向上發展的特征。唐詩宋詞在結構上的“起承轉合”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要點。

元人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婉轉變化,功夫全在三句,若於此轉變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詩人將詩歌的章法結構歸結為起、承、轉、合。“起”是文章的開頭,一般緊承題目;“承”是承接,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進一步的解釋;“轉”是宕開一筆轉述其他,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合”是結尾,一般扣住題目和開頭,就是和前文合。縱觀這一章法,我們發現,詩歌又終點又回歸到了起點,呈現出了一個結構上的“圓”,即結尾呼應開頭。起承轉合在文章中起著小橋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樣,使得文章條理清晰、血肉相連、渾然一體。四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起中有合,合中見起。

(四)辯證

中國人曆來倡導“中庸”,所謂中庸就是要不溫不火地保持中立態度。辯證需要經曆“正、反、合”的運動過程,每經曆一次這一過程,概念的發展就進入高一級的程度。這麼說來,其實辯證法本身就可以象之以圓形。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的辮證思維傳統的國家,因此,中國古代詩詞的作者也無一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辮證思維的熏陶、而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反映和體現著辯證思維的原則和要求,從而使他們的作品閃爍著辯證思維的火花。

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為《題西林壁》的遊廬山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為我們顯示了整體與部分、全麵與側麵以及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等邏輯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客觀上為我們揭示了一條辯證思維的原理:一切事物都是多樣性的統一,都因此,隻有通過邏輯思維的綜合分析,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才能全麵而具體地認識對象與把握對象。

唐宋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圓文化的發展也達到了頂峰,唐宋詩詞中無不鏤刻著圓美的心靈軌跡。這種動轉不息、循環往複的圓之精神被運用到詩詞領域,使唐宋詩詞散發出獨特的靈氣與韻味。在唐宋詩詞中,我們體會到的中國藝術的尚圓精神是華夏民族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種構想、理解和追求。我們正經曆民族複興的偉大實踐,我們要重新審視漢字的內涵,認識漢字的活力,用優雅的漢字建設出一個文化強國,運用圓的思維去認識和把握世界,去尋找和構建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