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秋:林科所的第二片葉子(2 / 3)

1980年開始,課題組跑遍了湖州地區3個縣的11個鄉15個村,進行優良單株調查選定;取了以後就放在林科所進行繁育。

1982年4月的春天,課題組從白茶祖身上剪取插穗537支,開始扡插繁殖白茶,成活288株幼苗;1983年3月,移植到了良種對比試驗小區,種植了82叢,成活了75叢。到了1984年,白茶項目被縣科委列為星火課題計劃,發展了5畝3分第三代白茶母本園,性狀表現具有穩定性,至此,白茶繁育的第一階段完成。第一片葉子,成功地演變出了第二片葉子。

這第二片葉子,究竟是怎麼樣變成千千萬萬無窮無盡的葉子的呢,那可是一個大大的技術活啊。

首先,安吉人民已經給白茶取了一個科學的名字,叫做“白茶一號”,凡是從根上開始可以歸到白茶祖上的白茶,其種都叫做白茶一號。

我們的白茶祖已經養育出了一大批的白茶母樹,以後傳種接代的事情,她就不用操勞了,有她的兒女們呢。

白茶一號的栽培,可要注意那麼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對采穗母樹的培育。要當媽媽的茶樹,當然要讓她吃得好養得好了。春茶采摘後,得趕快給它修剪幹淨,什麼蓬麵雞爪枝之類的,瞅著也難看,快快去掉了,修剪到能長出粗壯的枝梢,才算可以。您要問我那得幾分幾毫,這可說不出來,憑感覺吧。

然後便是施肥,氮啊,磷啊,鉀啊,那是為了增強新梢的分生能力。還得防止病蟲害,保證新枝的枝葉健壯完整。

還有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動作,你若是估摸著到扡插時頂端的芽還沒生成,那你就得在十天半個月前打頂,不讓枝梢再長了,隻有這樣催熟啊。

要剪什麼樣的茶穗最好呢?紅棕色的最好!綠色的,硬枝的,也行!

第二個環節便是小茶穗的溫床了。若按陸羽為我們定下的老規矩,“上者生爛土,中者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那我們就永遠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安吉白茶了。

安吉白茶的苗圃,得選擇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有足夠水源、排水卻又方便的農地或水田。土質要求是微酸的,輕黏質的。種過煙草的、麻類的、蔬菜的園地,都不適合作苗圃。這一來,我看也沒有多少土地符合要求了。土地還得開上排土溝,每畝地要餅肥一百公斤以上,還得配上過磷酸鈣20公斤,和土要拌勻了。另外,很重要的一條,還得在畦麵上鋪5-6厘米厚的疏鬆紅黃壤土,那是供扡插用的。

第三個環節便是煎穗和扡插了。從白茶母樹上當天剪下的枝條,當天就得插上,穗長三厘米左右便可,每個穗上有一個腋芽,還要有一片健全的真葉,這個我在現場看到過,當時就覺得真是神奇,這小小一芽一葉,就能生出無窮的生命來。

我看到的扡插是將穗斜斜插入略濕的土中,深度是露出葉柄即可,每畝可以插上十五萬枚左右。別在正午大太陽下幹這活,上午或者傍晚都行。

第四個環節,插完穗得趕緊地搭上遮蔭的棚子,遮風擋雨防曬,棚高也有要求,30到50厘米左右。

第五個環節,便是管理了。要澆水排水,保持土壤濕潤;要保護好蔭棚,冷了要加膜,熱了要掀掉,跟養小孩子一模一樣的;要及時地除草除茶苗的花蕾,用手去雜草;要適當地施肥,每月一次,以稀淡為主;還得防治病蟲。苗期裏常見的病蟲有小綠葉蟬,茶蚜和葉病,該噴的藥還得噴的。

最後該是起苗了。白茶苗一般都是在秋天插扡的,到第二年秋高氣爽之日,便是起苗栽種之時了。苗木的質量也是標準化的,《安吉白茶地方標準》規定了,二級以上的茶畝,要達到苗高20-30厘米,莖粗18-30毫米,根長4-12厘米,葉片6-8枚,還要無檢疫性病蟲害。

我以往到鄉間茶區,看到采摘茶葉無數次了,可種植茶苗卻少之又少,自己下地插扡的,隻記得在新昌有過一次。安吉的白茶茶畝,還沒有親手插扡過,隻在田埂上見過,卻不是秋插。所以以上的文字,都是紙上談兵,是參考了陳有才先生《白葉一號茶樹的栽培》的經驗之談,依樣畫的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