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林科所的第二片葉子
人間茶話
作者:王旭烽
季節完全錯位,秋老虎下山四處亂竄,杭州城到了有史以來最恐怖的熱潮,地球發了高燒,人們發了狂,世界發了瘋。這個夏天的威力已衝高長三角多個城市的氣溫,多個城市高溫天數破五十年來紀錄:上海一百四十年來最熱氣溫被刷新;杭州迎來六十三年來最熱天氣;蘇州出現自一九六一年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值;據中央氣象台當日預報,南方高溫還將持續。立秋季節,所謂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聽上去恍若隔世。
江南一帶人們都在盡可能避暑,杭州、湖州一帶茶農,這些年大多不采夏秋茶,故除抗旱外,盡可能地避了那茶園的辛苦。但我兩浙地方亦有不少茶農采摘秋茶,尤其今年紅茶大興,秋茶恰好可用來做紅茶原料的。何況比如浙江開化的秋龍頂,品質甚好,恰是秋天開采。我在網上還看到一則消息,正是立秋日,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板欖鎮東嶺村茶園,熱熱鬧鬧地開了采,新聞圖片中一名瑤族婦女正在晾曬剛采回來的茶葉。
估計廣東一帶沒我們這裏熱,汕尾一帶的農村,還在吃交秋茶,這個習俗似乎我們這裏是沒有的。說的是立秋那日的中午時分,農家左鄰右舍十多人便圍坐在一起吃茶,這茶與眾不同,標準的渾飲,陸羽看了又得搖頭。那用料多以綠色蔬菜、瓜果、米粉絲、瘦肉和赤豆為主,搭配豬骨湯和茶水,色味俱佳,當地人也叫這種茶為菜茶。“立秋茶”在他們那裏,是村民保存下來的老一代人的生活習俗,立秋時節到來,穀物蔬菜成熟,農忙稍清閑,家家戶戶摘蔬菜瓜果炒製成菜茶,寓意慶祝農作物豐收。這個好習俗我感覺很有推廣的必要。
這個立秋季節,正是暑期,不采秋茶,也吃不上交秋茶,我哪裏都不去了,老老實實呆在家中,查閱資料,想要追憶一番安吉白茶初興時。
我們已經知道,安吉白茶的第一片葉子,是從天荒坪桂家場那株數百年白茶祖上得來的。可隻有那一片葉子,怎麼可能如習近平同誌當年所說的那樣——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呢?所以,接下去我得追溯第二片葉子的曆史了。
如果說,第一片葉子是上蒼賦予的,那麼,第二片葉子,便是人類的力量了。這第二片茶葉,得從安吉縣的林科所說起。
溪龍鄉政府門口有一排比四層樓還高的杉樹,沿著杉樹下的小路往右一直走十分鍾左右,在一處僻靜的樹林中便是安吉縣林科所的所在了。小路右手邊是溪龍鄉中心學校,我們是一路聽著咿咿呀呀的讀書聲來到林科所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培育的安吉白茶,也多了幾分書香氣吧。
林科所是一幢三層的新樓,小巧幹淨,那株三百多年樹齡的老榆樹附近,麵對新樓,還立著這樣一塊立地的大碑板,粉白色的底子上麵大大地寫著十個草字體的紅字:忠實於科學,獻身於林業。這十個字一下子把林科所的氛圍拉回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好像看到了王蒙老師寫的那個《青春萬歲》的年代撲麵而來。
安吉縣林科所成立於1976年12月,是安吉白茶的首席研發與推廣單位,接待我們的是林科所的副所長方宏峰,一位眉清目秀的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胡子刮得很幹淨,人也顯得精幹。方宏峰基本經曆了白茶從第一片葉子到第二片葉子然後再到無數片葉子的全部過程,聽他講一講林科所早期培育安吉白茶的一些情況,還是蠻有意思的。
應該說大溪山中有一株大白茶樹,不會生育,是當地百姓都知道的,隻是沒有人想著要去靠它發財致富罷了。1979年,浙江省有一個浙北良種選育課題,當時湖州市茶葉科的科長叫林盛有,牽頭就在湖州的三縣兩區開始進行品種選育,在安吉選中了林科所。考慮到劉益民是安吉林科所唯一的茶葉技術人員,找到劉益民,讓他承擔課題的一部分工作。在整個課題中,林盛有、程雅穀負責課題設計工作,滕傳瑛負責記錄,劉益民和他們雇來的兩位村民負責日常管理。
其實,白茶的命運那時已到了轉機的時候了,安吉縣農業局的科技人員們,也開始了對這株白茶祖的保護和關注。1980年,縣政府也開始撥款對大溪橫坑塢那棵白茶進行保護管理,大家不約而同地注視著這株白茶,就這樣為了同一個目標,彙集到了白茶樹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