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餘堂散記(1 / 3)

三餘堂散記

書屋

作者:商震

96

我常說:詩歌的本質是真誠與善良。那麼就要求寫詩的人本身也一定要真誠與善良。但是,詩人僅有真誠與善良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本質僅是成為好詩的基礎,距離悠遊不迫、沉著痛快還有一段路。欲傳神需先入神。於是,詩人除善良真誠外,最重要的是保持精神上的高潔。精神上的高潔不等同於善良。精神高潔比善良更難做到,因為它已接近於神聖。

用高潔的心境去觀察事物、判斷事物,會獲得開闊的、遼遠的境界,會獲得深邃的、彩虹一樣的詩意。比如李白。李白很善於從微小的事件裏打開闊大的意境,其原因就是精神高潔。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純粹是吃飽了喝足了的酬謝之作,卻表現得曠達飄逸,千古流傳。

詩是人寫的,什麼境界的人寫什麼境界的詩,這是常識。問題是境界怎樣產生和界定?境界能培養嗎?界定有標準嗎?這個問題還真不好一口咬定地回答。

嚴滄浪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不知別人怎樣解讀,我認為:有天賦的人才可為詩,天賦不是學來的。(嚴滄浪的“書”通“學”。)人可學的是知識和技能,天賦如何能學?歪借一句戲文,有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

至於界定,有一句俗話說:庸人眼裏無英雄。這是說:看是誰來判斷一個人的境界。還用一句俗話來做例,那就是要: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英雄一定出自英雄的眼裏。井裏的蛤蟆隻能看到井口大的天,它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宇宙之浩淼,星河之浩瀚的。

所以,善是顯而易見的,是常人可具備的。高潔是形而上的,是精神世界的。自身高潔才能看到他人的高潔。

這樣一說,就請有動輒評判其他詩人及詩作愛好的朋友,評判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坐在井裏還是站在山巔。其實,我這話一出口就等於白說,因為坐在井裏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是坐在井裏的。

97

宋朝的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這是我在書籍中看到的最早的“文以載道”的提法。其實,“文以載道”的理念應該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等人在“古文運動”中提出的。唐宋八大家們說的“道”,是指宣揚道德、義理等有正能量、益於人格修養及配合朝廷的大政方針類的文字。“古文運動”提倡“文”要言之有物、不具陳腐、不表閑情,要追求兩漢時期“文能安邦”的風骨,要以文濟世,歌頌有道者,抨擊不仁之人之事,表現社會光輝實貌,我想:這是唐宋八大家“文以載道”的核心。唐宋以後,“文以載道”這四個字,一直飽受質疑。最簡單的質疑就是:文章是抒發情感和思想的,為什麼一定要“載道”?載誰的“道”?無病呻吟、發些牢騷的文字就不是情感與思想?就無“道”?盡管“文以載道”最初是針對那些輕浮濫情的詩賦而提出的,但是,一提出便被政府及廣大文人墨客所認同、接受、追捧,直至誇大了“文”的社會功能,甚至賦予“文以載道”的社會職能。這就壞了!給文章賦予社會職能,必然使“文”變味。就像好事情被誇大過度,一定會帶來負麵效應。這也是常識。最重要的是:文章,要對文負責,而不是為“道”服務。

那麼,今天還要不要“文以載道”?當然要!所有文章中表現的政治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都是“道”。花前月下是“道”。罵人也是“道”。“文以載道”不是要求整齊劃一地表現一個規定的“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當是為文之根本“道”。

很多詩人不喜歡“文以載道”這四個字,好像一提“載道”,就離詩遠了,離歌頌政治近了。真是偏狹得很!

愚以為,詩歌的首要作用就是“載道”。這個“道”,是審美之“道”。是理性高度忠誠於感性、本能、血氣之“道”。詩歌的“道”,不是消遣,不是娛樂,不是說教。說得直接一點兒,就是用你的身心感受修正你的書本理論之“道”。

唐宋八大家及周敦頤對“文以載道”的要求與今天我們對“文以載道”的要求基本相同,隻是有些人,對“道”過於敏感、偏激了。甚至,有人是因需要而恐懼而拒絕。

98

許多詩人都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好詩產生於瞬間的頓悟。而這個瞬間,對於詩人來說就是所有時間的根。這個瞬間,是一個無解的謎。這個瞬間像幻象的彩虹,一閃即逝。有時又是毫無防備的一陣痙攣。有準備、保持敏感的詩人就抓住了,繼而成詩;反之就消散了。

無論寫過去的記憶還是寫對未來的暢想,沒有當下的瞬間頓悟,也不可能完成終極的詩性目的,或者很難實現詩歌的目標之美。

這個瞬間可遇不可求,像完美的愛情,隻能常常飄忽在意念裏;或者,這個瞬間是一團無法靠近的大火。

與其說詩人活在時間裏,莫如說詩人是為這個瞬間而活。

99

有個自稱皈依佛門的人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些詩給我看,並莊重地提醒我,說:這是禪詩。(他的神情略有蔑視,似乎在告訴我:你看不懂的。)我一聽就愣在那兒了。心說:禪詩是什麼詩?講禪論教還是詩嗎?大家都知道,哲學不是詩,禪不是哲學嗎?禪與哲學都具有詩性,但不是創作。是經過對前人生活經驗、思想經驗的總結與歸納,是生存與思維的提醒。當然,那些遞到我手上的所謂禪詩我還是看了,無詩也無禪,就是把佛經的理念用白話複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