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社會一直到唐朝,隻有官府和廟宇才享有“門飾”,平民百姓的宅門是沒有裝飾的。據考證,唐末宋初以後,才開始有民宅門飾,宋、元、明、清時期,民宅門飾藝術的顯耀,“銅蠡”門環的形式演變,無論是鐵的還是銅的,主要是從皇宮和官府的門飾,以及寺廟的門飾等不斷地借鑒和改進,汲取樣式,形成了吉祥的藝術品形狀,但是民宅門飾仍不能用獸頭門環,必須七品以上的官員才能擁有獸頭門環裝飾。
明、清兩代的民宅門飾藝術,樣式更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它包括華貴富麗的“蝙蝠門環”、高貴榮華的“佛手門環”、清高淡泊的“渾圓門環”、剛強堅毅的“獸麵門環”和“狗頭門環”等一係列“門環”,隱含了某種古老而又深沉的觀念,體現了民眾樸素的思想情感。
魏純陽記得,當時張先生提及最多的就是門飾鋪首。
輔首是指門環及配以裝飾性的底座,屬於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門飾之一。
唐代顏師古注:“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準確來講,鋪首隻是門環的一個底座,鋪首銜環才是一個完整的門環。如同門簪是用來固定大門,門釘是用來固定門板一樣,門環是用來開關大門和叩門的,為一種實用物件。古代統治階級對民居門環有很明確的等級規定。
講到這裏,小鎮私塾先生張房齡在屋內書架上尋找,一盞茶的功夫,翻出一本《明史》,上麵記載:“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麵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麵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難怪山西眾多豪宅老門都是黑漆或無漆的,門環為鐵製。
魏純陽兩指拉起一個木門環首,曆經多年摩擦上麵以劣跡斑斑,沒有了當年的光澤。
“純陽,你家裏不是還有上好佳墨嗎,挑選幾塊質地最佳的,我要用”劉開陽並沒有抬眼看少年,反而是拿起小鏟子,提一個木桶,坐在屋內正中央,先用鐵鏟鬆動地麵的青磚,取下四五塊後,尋寶一般向下挖去。少年不知道這為何意,隨後輕聲回應,轉身回家取墨塊。
將泥土鏟入木桶的老鎮長看少年走遠後,伸個懶腰,輕聲說到:“張房齡,你才學淵博,知識跟我修為一樣深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幾扇大門都讓你說出個五六七,佩服佩服,怪不得被稱作張先生,先生二字當真不白叫,值!”
除了他的言語,庭院及房屋內仍是一片寧靜。
隻見老鎮長手提木桶,向上拋出,但木桶猛的懸停在空中,隨後輕輕一佛,木桶極速飛向大門。
木桶未到大門便受到一股外力影響猛的炸裂,激起一片塵土。
“不敢當,不敢當,鄙人隻讀過幾年聖賢書而已,先生二字是別人瞎叫的,碩大的名號房齡扛不起”
稍後,一名青衫裝飾的人推開大門走了進來,此人臉色長時間未經過陽光的滋潤顯得發白,定眼觀看,這文質彬彬手持一白紙扇的正是獨自枯守殘棋許久,在小鎮開辦私塾,因才學淵博被人稱作張先生的張房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