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山”對於平原地區的孩子來說或許是非常陌生的一種物體,就像偉大的作家,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在《月是故鄉明》中寫到“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山留給平原孩子大多都是想象,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們開拓過的視野也更為豐富是不是已經丟掉了那一份純真?借這個引子引出的是什麼大家其實仔細想想都能知道要說一個什麼道理。

我所要寫的高山不是珠穆拉瑪峰也不是喜馬拉雅山更加不是我故鄉雲南玉溪的龍馬山和紅塔山,這種高山是指一種精神境界,讓本書帶領你體會出生到青年時期登“高山”的意義,“山高人為峰”我們更加需要飛躍高山。

自述:

作者寫出的作品都是傾訴於內心,隻有內心真實想法才能與讀者進行靈魂的溝通,我沒接受過多麼高等的教育我甚至以前沒有想過要寫什麼東西,我的閱曆不豐富我所述的隻能和大家做一些心靈上真實的交流,說起從何改變我的觀念呢?感謝閱讀,初中時我和現在大多的朋友們一樣沉迷手機遊戲,電腦遊戲使得失去了讀普高的機會,我以為我就此成為了一個廢人。到這裏往往會有人覺得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上了職中後在我人生中算是真正的接觸到了閱讀,我並不能寫出多麼波瀾壯闊的詞語和文字,能夠談論的應該是真實的生活。

我身邊的人(職中)都跟我講都到這種份上了讀書學習還有什麼用?接觸過很多人都是不喜歡閱讀的這往往使我們的精神溝通常常走不到一條“橋”上。閱讀給我帶來了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心齡的成長從整天混日子變的有自己的目標有理想,我不誇耀閱讀的好處同樣也不誇耀自己。我思考過人為什麼貧窮?真的是物質上的貧窮嗎?社會應給予的真的是物質的扶貧?窮:應該從思想,教育,思維上來改變,我並沒有成功,對於登高山我仍是一個在路上的人……

所謂的高山大致就是要敘述一個目標實質比喻成山峰,把目標比作高山之上的頂峰,而我們就是從山腳通往頂峰的登山者!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們隻有真正能夠飛躍高山才能成為你最想成為的人。

尾:人生是一條很漫長的登山之旅,其中的繽紛屬於真正堅定意誌的人,來到這個世上我們都需要有一顆勇敢的心來挑戰這嚴峻的登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