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考試周,接下來的兩天大家都沒課,大好時光,用來複習功課,實在浪費。
四個人趕回華朝,想趁這兩天把士兵的選拔工作完成。
穿越之前,大家把搜集到的曆年期末考試試卷帶在身上,根據以往經驗,隻要背熟這上麵的題,及格是沒問題的。當然,除了李瀟,大家都覺得六十分萬歲,多一分犯罪。何況孫務本下學期鐵定補考,他隻能算是九千歲。
回到華朝,依然住在尹府。尹精忠的辦事效率很高,孫務本一落座就把三百個士兵和工人的初選名單呈了上來。
孫務本一看:原侍衛隊裏初選一百人,養生堂二百人。年齡在十四歲到二十二歲之間。
孫務本覺得,應該分組選拔,一組是職業組,一組是青少年組。侍衛隊裏的一百人本來就是接受過專業的訓練,第一批特種兵絕大部分也應該從這一百人裏選出,是職業組。這些人顯然不能和養生堂十四歲到十七歲的二百人以同一標準選拔。養生堂的年齡偏小,也就是一幫孩子,編為青少年組。標準放低進行選拔,優秀的學員可以作為特種兵預備隊,其餘的則全部再參加工人的選拔。
這個意見很科學,沒有人提出異議,衛勝青和裘龍立馬著手製定青少年組的考核標準。孫務本定下了基調,不要以二十一世紀的標準來,組建初期,應該適當放低門檻。另外,這些人的背景也要調查清楚,也就是政治麵貌一定要可靠,即便是孤兒,也要查清他的來曆。
政治審查交由尹精忠來做,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工作,隻不過這次更加細致而已。
李瀟和張椽負責後續工人的選拔工作,具體選拔標準由李瀟製定,張椽負責執筆起草,並依據自身經驗提出建議。(當然,他也沒什麼自身經驗。)
安排好這些人,孫務本又換上了朝服,要進宮一趟。主要目的,是給張椽謀個功名。張椽本身沒有功名,所謂“秀才”,那是套牌上路。而且套的是藍牌,沒什麼價值,這次要給他套個白牌,不管到哪,都是綠燈。
怎麼向皇祖開口,是個難題。孫務本想了幾個繞彎彎的理由,又都被自己否定了,皇祖是目光如炬的,跟他耍心眼,是自討苦吃。既然如此,不如直說,就說自己身邊需要一個辦事可靠的人。
進宮後,太監回說皇上正在文淵閣。孫務本又往文淵閣這邊來。文淵閣在午門之內,是朝中重臣辦公的場所。前明時期,文淵閣就是閣臣入直辦事的地方。華朝建立後,文淵閣幾度擴充,成了朝中包括丞相王之倫在內各部首腦的辦公場所。
皇帝平時的辦公地離文淵閣不過一千多米的距離。雖然不遠,但是皇帝極少親臨文淵閣視事,一般情況下都是朝臣入宮覲見或者太監傳旨。像今天這樣皇帝親臨文淵閣,非常少見。所以,孫務本推測朝中必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皇祖才親臨文淵閣。
果然,孫務本接到覲見的旨意走進文淵閣,就看見地上黑壓壓跪著一片大臣。胖丞相王之倫也在,不過他得到了特別優待,在一旁小凳子上坐著。
孫務本進門行禮畢,皇帝擺手示意讓他站在一側旁聽。
刑部尚書方客家,大理寺卿張惠榮,都察院左都禦史沈明跪在隊伍前麵。
說話的是大理寺卿張惠榮,一個枯瘦的老頭,頭發已經全白,配上寬大的朝服,像是《西遊記》裏的太白金星。
張惠榮顫巍巍地道:“陛下憐見,老臣今年七十有六,老邁不堪,命剩殘軀。入夏以來更覺胸前沉悶,兩眼昏昏。大限之日恐不久矣。老臣居大理寺首職已逾三十載,今以風燭殘年,實不堪國之重任。故此,臣請乞骸骨,望陛下恩準老臣歸還鄉梓,葉落歸根。”
孫務本聽皇祖道:“張愛卿是朝中老臣,三十年來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七旬高齡仍在朝中任職,實為難得。朕實不忍愛卿舍朕而去,然愛卿既有歸鄉之意,朕又豈能不近人情。”
張惠榮跪在地上聽了這話,感動的淚流滿麵,泣不成聲道:“聖上隆恩,老臣感激涕零。聖上憐恤老臣如此,老臣萬死難報聖上天恩。”
孫務本又聽皇祖道:“愛卿此去便和朕相隔千裏,不知何日可再相見。朕心裏一想到此便如刀絞一般。愛卿年邁,歸家之後要好生保養身體。朕,要你活到一百歲,到時候朕再把你接到京城,咱們君臣二人再秉燭長談。”
張惠榮邊哭邊說:\"天恩如此,老臣竟無言言謝,聖上,但凡老臣不死,回家以後必每日佛前為我華朝江山祈願。願國泰民安,聖上江山萬代。\"
一席話涕淚縱橫,說得在場文武大臣都為之動容。
皇帝收拾麵容之後又問道:\"愛卿一去,誰可接任?愛卿可為朕推薦一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