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六世紀北京城的清晨。
時間太早,天尚未明。濃黑的夜不願退去,東方地平線上也沒有旭日到來的兆跡。如少女眸子般漆黑的夜空,稀落留著幾顆星星。
夜色微朧中,太孫府大門“吱呀”一聲被打開。一陣細碎而整齊的腳步聲響起,一隊穿著齊整,精神抖擻的太孫府侍衛兵自門內列隊而出,在太孫府門前大街上分成兩行站定。一頂八人抬的大紅繡龍金轎由東向西緩緩而來,至於太孫府門前止步,正好停在了兩隊衛兵之間。
不一會兒,府門內有人語聲自遠而近。兩個打著大紅宮燈的小太監畢恭畢敬地擁著穿玄色朝服的孫務本出現在了門口。這是孫務本隻要回到這個時空就少不了的一項公務——上朝。
華朝的製度和禮儀基本沿襲明朝。
和明朝一樣,上朝的時間是在尚未天亮的“昧爽”之時,也就是早晨的5點到7點左右。所以那些參加朝會的大臣們淩晨三四點鍾就要起床準備,這對在另一個時空裏睡慣了懶覺的孫務本來說簡直就是一項酷刑。
孫務本穿越到另一個世界上學是一件極機密的事。隨著孫務本的年齡的增加,朝中大臣們三天兩頭上書皇帝,說皇太孫已經成年,理應走出太孫府跟隨上朝學習理政。皇祖也覺得孫務本常常不露麵容易引起物議,便規定他每月至少跟著上四天早朝,私下裏又規定隻要回到這邊時空便須跟著上朝。這次李瀟他們三個之所以能跟著孫務本來一次穿越之旅,就是因為恰逢孫務本要趕回來上朝。
早朝的地方在奉天殿外。
各位千萬不要被電視劇所欺騙,以為大臣們上朝是在寬敞明亮的大殿裏麵,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實際上明代早朝地點是奉天門,也就是現在故宮的太和門,隻有皇帝本人在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禦座,謂之“金台”。丹陛左右鍾鼓司設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皆著明鐵甲胄;禦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後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文武大臣們隻能一動不動莊嚴肅穆地站在殿外,就算下雨下雪也得老老實實。負責糾察的禦史會觀察百官言行,記下那些遲到、咳嗽、吐痰、牙笏墜地,步履不莊的失儀官員,聽候參處。
這種早朝不管對皇帝還是大臣都是一項嚴峻的考驗,每天天不亮就要爬起來,下雨刮風還不能輟止,這種工作除了像朱元璋那種工作狂皇帝能堅持外,明朝後期的很多皇帝其實以不上朝而著名,像嘉靖皇帝三十年不朝,整天貓在屋子裏做化學實驗煉仙丹就是個例子。
孫務本的祖父孫維在創立華朝時就考慮過早朝的利弊,後來他去繁就簡,規定除了在京各部重要官員必須參加朝會外,其他官員可不用早朝,這樣一下子就去掉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早朝人數。他還下旨在奉天殿外建了一道長廊,專供百官遮風擋雨之用。早朝就在長廊裏舉行。
皇太孫的金轎在寂靜的大街上緩緩而行。至於午門外,早有一眾百官等候入門了。眾官見到皇太孫轎輿紛紛下跪相迎。
孫務本揭開轎簾一望,見諸臣工都穿著鮮亮的朝服,神色莊嚴,文武各成一隊按品級分列左右掖門之外。
行至午門,孫務本下轎。午門之上有樓,名曰“五鳳”,設一鍾一鼓,傲然聳立,其旁立著兩隊執事太監,專侍鍾鼓。
約莫五更時分,雄雞啼曉,樓上侍鼓太監敲三通鼓,左右掖門打開,官軍旗校先入擺列儀仗。儀仗畢,侍鍾太監撞鍾而鳴,文武官員分由左右掖門而入,排隊等在金水橋南。
有執事太監鳴金鞭,文武眾官方依次序過橋,至於奉天殿外長廊,文官位東麵西,武官位西麵東。糾察禦史麵色冷峻,高聲唱名。期間另有數名糾察禦史官步巡回,記下一切咳嗽、吐痰、牙笏墜地,步履不莊的失儀官員。
孫務本立在文官一側最首位。他的旁邊坐著左丞相王之倫,這是皇帝顧念老臣的最高榮譽。
王之倫是一個胖胖的老頭,臉上永遠掛著溫暖如春的笑意,如果要做個類比,可以參照彌勒佛的形象。跟他接觸的人都說他為人寬厚慈祥,像是不會生氣的鄰家老爺爺。身居高位,脾氣很好,待人和善,眼角都能發出笑聲的人,朝廷上下自然沒有不敬服的。
但是孫務本知道,在這溫和的表象下,是一顆暗藏殺機的心。
不多時,百官又聽見執事太監鳴鞭,知道這是皇上駕到了。所有人急忙轉身,垂首默然肅立麵向奉天殿中的皇上禦座——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