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事求是——中共十八大報告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
十八大報告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過去五年和十六大以來的工作經驗與不足,提出一些新概念和新要求,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1、牢記“四個自覺”,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
(1)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評價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價值,它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全局的角度出發,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都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這樣也就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代的同進步、共發展。這種與時俱進對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影響。
(2)深入貫徹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麵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6]這“四個更加自覺”是十八大報告中關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什麼要提出這“四個更加自覺”呢?因為在今後的發展中還必須將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部過程,體現到我們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麵。廣大黨員和幹部的頭腦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武裝,不斷地深化領會和把握科學發展觀,從而才能形成和夯實全黨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進而才能把黨的指導思想轉化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實際能力、自覺行動。
2、堅定“三個自信”,強化理想信念
回首近代以來民族曆史、瞻望實現民族複興的未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是我們可以得出的一個堅定的結論,這個結論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誌,更是黨的十八大的鮮明主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深刻地揭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全麵係統地回顧了我黨開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九十多年的奮鬥曆程,深刻地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著重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製度自信,可以說,十八大報告是黨的建設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裏程碑,是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又一次偉大動員。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的定義在這裏不加贅述,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已經明確給出。此外,報告中還直接地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實現途徑、理論體係作為行動指南、製度則作為根本保障的這三個方麵的自信又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之中,紮根於改革開放、億萬人民和發展創新的實踐之中。
3、突出“五位一體”,共建美麗中國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布局,即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製度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內,形成“五位一體”,與之前相比較,總布局中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將其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7]人類的發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發展與進步的前提,近年來的霧霾已經嚴重影響到人民的身體健康,惡劣天氣更是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重大的損失。當下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等,麵對這樣的生態嚴峻形勢,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社會全麵發展的突出地位,必須要有危機感,要有危機意識,要居安思危,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要尊重自然、要順應自然、更要保護自然,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國家的其他各個方麵的全部過程,從而去努力建設一個美麗中國,實現生態的永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強調了“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概念,並且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一個非常突出的地位,特別強調了它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的融入問題。什麼是美麗中國?它不是狹義的,這個“美麗”應該是包括有環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和百姓之美的,是多種“之美”的總和。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緊密相連,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就是要嚴格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生態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從而達到與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繁榮、政治和諧和人民幸福。建設美麗中國,做到生態文明,要力爭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麵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等,號召所有人要更加自覺地去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讓所有人都有這種意識,並付諸實際行動,齊心協力、一同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