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劉邦(2 / 2)

縣令死了,劉邦進了城,完全忘了劉邦原先的人品,就讓他當老大,看著自己的小弟們,劉邦便開始了自己籌謀已久的大計,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

公元前209年,48歲的劉邦已經成為兩大起義軍之一(另一支不說都知道,懂得),而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事,但唯一的收獲便是:張良,隨著逐漸的發展,劉邦與項羽一起立了一個楚懷王,這小夥子知道自己隻是個傀儡,但還是希望這種被人尊崇的生活一直下去,便出現了那個“關中王”的約定,讓原來與項羽交好的劉邦懵了,夢寐以求啊,可又忌憚項羽的實力,在入鹹陽後未動一物等項羽。

期間聽了張良的建議,繞開巨鹿這塊難啃的骨頭,走了一條暢通的路,由此可見劉邦是:不願吃虧,卻有吃不了虧。

當然,此間也發生了許多事,就不一一細言,就從鴻門宴說,鴻門一宴我認為是楚漢爭霸最為關鍵的一個事件,若項羽在鴻門殺了劉邦,天下就是他的,可偏偏在這個時候,項羽不再相信範增,給了劉邦拖延的時間,讓劉邦得以逃生。

鴻門宴後,項羽便進了鹹陽,分封各路諸侯,把劉邦漢中,大意是:你安心做你的諸侯王,我依舊拿你當兄弟。可劉邦不願意啊,想反抗,卻打不過你,我忍了,然後就燒了棧道,告訴天下人:我以後就不出去了。

其實劉邦一直在等,等到了韓信,與韓信一番交談後,再次出兵,奪天下,最終將項羽斬殺(自刎)於烏江。

統一天下後,劉邦先是等級為帝,定都長安,然後又開始一麵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由呂後開頭造成的權利穩固),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麵建章立製並采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複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其實是沒錢打仗)。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後,幾次想廢黜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劉如意,但因大臣反對,隻好作罷(畢竟是從小看到大的)。

對於後事,劉邦也很清楚,呂後曾在他彌留之際問:“蕭何死後,由誰來接替呢?”

劉邦:“曹參。”

呂後:“曹參之後又是誰?”

劉邦:“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呂後還想問,劉邦卻說:“以後的事,你又會知道?”(潛在意思:我都快嗝屁了,你也不關心一下。)

公元前195年,劉邦掛在長樂宮,享年六十二歲。葬於長陵(在今陝西鹹陽),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劉邦的諡號和廟號不同於後事皇帝與心腹或自己取,而是被群臣選出來的(《史記》記載)。

漢朝是最早以儒家為國學的朝代,劉邦曾坦言:“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朕不如張良(儒家);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朕又不如蕭何(謙虛了);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朕不如韓信。可是,朕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朕能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但是說到最後,我還是不喜歡劉邦,為鞏固權利,殺了異姓王(還是朱棣削藩安全),在治國方麵,依舊是披著儒家外衣的法家治國,雖剔除苛政與徭役,也隻是為了把打天下時使用過度的人力,物資回複過來,為以後打匈奴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