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始皇,人們都會說兩個字:暴君,可從其修建長城、金堤、靈渠來看,皆是為國為民,如果秦始皇不修建這些,一定會有其他的皇帝修建,但如果有人拿阿房宮和皇陵做文章的話,那我就想問了,之前有過皇帝嗎?之前天下統一過嗎?答案卻都一樣:沒有。
身為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為自己修建皇宮完全沒有問題,皇陵要豪華也沒有問題,可卻因為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引來了他的非議,而元明清三朝對於北京的建造其實也並不比阿房宮差多少,明十三陵的占地麵積也不小,當然,現在對於皇陵的評價,就不是我能說的了,畢竟我沒資格。
而對於秦始皇的性格如何,我們就不得不提司馬遷的《史記》,當然還有賈宜的《過秦論》,他們對秦始皇這個人的評論基本一致,當然,史料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勝利者說了算的事情,他可以很隨意的將一個好人所有的事都否了,甚至還寫成了一個一文不值甚至變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暴君,也許是漢朝滅了秦朝,就該勝利者書寫曆史,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劉邦,這位漢高祖,如果不是因為項羽將章邯手下的幾十萬大軍擊敗與巨鹿,天下還指不定是誰的。
再說秦始皇,焚書坑儒讓人印象深刻,但因此給他一個暴君的名頭,純屬儒家一家之說,而這個詞語也有指向矛頭那就是儒家。
秦始皇,法家絕對的擁護者,講究的是依法治國,因此製定了極為嚴苛的酷刑,而儒家講究以仁孝治國,如果“仁、孝”好使的話,國家還要法律幹什麼,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如今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各個國家都離不開“法律”,也許有人說:“從漢朝開始到晚清,不都是學習儒家經典嗎?”可明清時期又是法律最為恐懼的時刻,畢竟清朝十大酷刑就擺在呢。
但對於儒家這點我當然無力反駁,不是不行,而是被必要,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就可看出,漢武帝想要建立一個維護君主專製和中央集權,自此儒家進入了一家獨大的地步,甚至還有:“半部論語治天下”,想想也是可笑。
其實用儒家思想來來治國,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可為什麼還要製定法律呢?掛羊頭賣狗肉嗎?其實漢武帝也知道,光靠控製思想是沒用的,還需要法律進行相應的製裁,甚至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以讓人更信服與他。
再說秦始皇對於戰後兵器的管理,他對於兵器的收容而言,我其實沒有太多的不滿,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當了皇帝以後被人推翻,宋太祖還杯酒釋兵權呢!所以鑄造十二金人,也不過是求個安心罷了。
秦始皇與很多隋朝之前的皇帝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給予布衣權利,比如:李斯,官拜丞相;蒙驁,官至上卿,也許這個位置並不高,但家庭成員卻十分有名:兒子蒙武;長孫蒙恬;次孫蒙毅(也就是“神話”裏胡歌演的另一個身份,隻不過現實中,蒙毅並不是武官,而是個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