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效防範農村金融風險的對策
針對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風險的成因,筆者探究了幾種應對措施,供各位研究者參考。
第一,提高資本金比重。因為資本金比重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有很大影響,所以有關部門應提高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力爭從根本上降低其風險性。解除並正視農村金融發展曆史中遺留的包袱。比如,農村信用上中絕大多數不良資產,都來源於農村合作基金會及中國農業銀行等,並且,農村金融機構經營不暢的很大原因,也是不良資產比重過大引起的。所以,提高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改革農村金融機構,就可有效降低不良貸款比例。改革的核心是明確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所有權,創新管理結構,完善內控製度,從根本上防範金融風險出現的幾率。
第二,完善農村金融安全體係。針對當前農村金融機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其必須建立以風險與收益衡量為核心標準、轉化風險與防範風險有機結合的管理製度,構建內部風險預警製度,適時跟蹤貸款人的改製及經營情況,依據監測情況,盡早發現風險因素,並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防範風險。金融監管機構對風險的控製與管理從事後向事中、事前轉變。政府應組織農村金融監管機構與稅務、工商等機構對逃避債務的用戶及企業進行嚴厲打擊,以維護社會信用與金融秩序。
第三,加強風險監管意識。風險管理意識,是提高農村金融風險管理的前提條件。所以,應積極構建與農村金融機構有關的各個員工、崗位、部門的激勵及風險考核機製,使各個方麵對農村金融風險的管控製度化、規範化。風險預警機製包含:收集、分析、整理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風險資料,使監管機構能隨時借助信息係統評估與監測農村金融風險,力爭提早發現潛在風險,並積極做好防範措施。
第四,創新風險與信用管理理念。農村金融管理機構借助各種宣傳或培訓平台,提高對農民信用理念及金融知識的普及力度,以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與信用度。加強對金融機構員工進行風險管理教育,並將風險管理內容當成金融機構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力爭把風險管理理念內化為員工的工作習慣與自覺行動力,爭取每個員工都能為金融評估環節及風險監測做出最大貢獻。
總之,由於農村金融業經營環境的特殊性,其在經營中所麵臨的風險也有著特殊的成因。為切實降低農村金融風險,有關部門必須全麵分析對風險成因的影響因素,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範風險的發生,使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民及農業發展發揮更大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林煒.農村金融風險成因及防範對策分析[N].赤峰學院學報,2013(06).
[2]劉學武.北京農村金融風險防範對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3]侯吉雲.金融風險的成因與防範對策[J].金融會計,1998(05).
[4]楊琰.我國金融風險的成因與防範對策研究[J].金融經濟,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