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麼?我當然要。
“如此便有勞元直了。若其不肯來,吾當親往求之。”古時投主,怕被輕視,皆有進身之資。當年呂布投董卓,便是以丁原之首為覲見之禮,而今田沮投我也是攜了家產前來。徐庶想必也是這般想法,投靠之初,便想立下功績,以期得到重用,我也不好直接拒絕他的建議。
“我更送詩一首於元直,想那郭奉孝看了定能知我誌向,若其心有大誌,想必定能跟元直前來。”
詩曰“天生我材鑄金甌,功業樹千秋。大江清濁東逝去,千載恨難休!
濟亂世,顯身手,時境遷,誌未酬。盱豫梅,遲有悔,待天時,或可追。老來風塵皆去矣,誰能讀得,滿腹經綸深諳春秋?”
若真如徐庶所說,郭嘉現正不得誌,相信他看到此詩應該能明白年華易老,時不我待的道理。再加上徐庶的說辭,相信他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個讓他大展拳腳的機會。
“主公心有大誌,想必奉孝知曉,必來相投,以為臂助。庶此行定不負所托。”
言罷,約定客棧再會,徐庶便去請郭嘉,我們則折回客棧等候。路上田豐沮授都在回想趙雲的話。難道主公真乃神人?僅憑一首打油詩就能認出大賢?而且還對這人的出身經曆知道的如此詳盡?這實在讓他們想不明白。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裏,還沒有穿越一詞。
關羽幾個此時正在樓下飲酒,看我們這麼快便回來,以為遇到什麼事,阻了行程,便上來問道:“大哥怎麼這麼快便回來了?難道不曾去得那勞什子書院?”聽他這說話的口氣我便知關羽是對我這種重文輕武的做法心有不快,至少他心裏認為我是重文輕武。而我又何曾輕視過哪一方?隻是文武兼備才能成就大事,而文臣的招攬頗為不易,所以才不得不更費心機。這種事我現在跟他們解釋無益,隻有等日後真到了戰場之上,讓他們親自領略了謀臣的重要才能體會我今之所為。
“雲長日後切莫當著幾位先生的麵再做此言語。你我兄弟衝鋒陷陣少有敵手,然行政謀略亦需有人代為盡力。若無人才相佐,又何談大事?為兄此般行徑,還不是為了你我兄弟的將來?賢才難求,焉能容我不盡心盡力?”關羽見我對他的話反應頗大,才意識到自己言語確實過於無禮。其實關羽也不是不知道文臣的重要,隻是看我這幾日滿懷心事就是為了潁川納賢,反冷落了幾個兄弟,故而有所抱怨。當下頷首道:“大哥說的事,日後小弟當謹記於心。”我也沒有過分的說教關羽,畢竟他也是念兄弟情深,不願我和他們太過冷落了。
我也覺得確實很長時間沒有和三兄弟把酒言歡了,反正徐庶去請郭嘉還要一段時間,當下我便落座和三兄弟及典韋飲酒作樂。田豐沮授身為謀臣,他們更能知道,主公屬下之間和睦的重要性,也想著能和幾位將軍熟絡一下,於是也坐在我旁邊一同飲酒言歡,此情此景,其樂融融。
關羽幾個見我如此,也一掃心中的陰霾。畢竟幾人都是義士,雖然心中剛才稍有不快,但那也是希望幾個兄弟感情能更深。典韋大老粗一個,壓根沒想那麼多。他隻知道主公招賢納士是為了將來的大業,此時與他們同桌飲酒是為了和幾人熟絡感情。他自是滿心歡喜。席間幾人推杯換盞我也是難得一時逍遙。回想這些天,為了官位,為了人才,自己一直滿懷心事,一直憂心忡忡。日久自是心中疲憊,但看到此時自己手下文臣武將莫不是一時人傑,心中稍慰。還有樓上的兩位美女,也是自己來到三國的一大收獲。為了眾人,也更為了自己心中的三國夢,我必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