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ANAXIMANDER “不確定者”的悲觀哲學(1 / 2)

4.1萬物的生成與“不確定者”

如果說哲學家的一般類型在泰勒斯的形象上還僅僅象是剛從霧中顯露,那麼,他的偉大後繼者的形象對我們來說就清楚多了。

米利都(希臘人在小亞細亞西岸的殖民城市Miletus)的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古代第一個哲學著作家,他是這樣寫作的——一個典型的哲學家,隻要還沒有被外異的要求奪去自然質樸的品質,就會這樣寫作:以宏偉、勒之金石的,句句都證明有新的啟悟,都表現出對崇高沉思的迷戀。每個思想及其形式都是通往最高智慧路上的裏程碑。阿那克西曼德有一回這樣言簡意賅地說道:

“事物生於何處,則必按照必然性毀於何處;因為它們必遵循時間的秩序支付罰金,為其非公義性而受審判。”一個真正的悲觀主義者的神秘箴言,銘刻在希臘哲學界石上的神諭,我們該怎樣作出解釋呢?

我們時代唯一的一位嚴肅的道德家叔本華在其哲學小品集(Parerga)第2卷第12章中提出了一個類似的看法,銘記在我們心上:“評價每一個人的恰當尺度是,他本來就是一個完全不應該存在的造物,他正在用形形色色的痛苦以及死亡為他的存在贖罪。對於這樣一個造物能夠期望什麼呢?難道我們不都是被判了死刑的罪人?我們首先用生命、其次用死亡為我們的出生贖罪。”誰若從我們人類普遍命運的麵相中讀出了這層道理,認識到任何人的生命的可憐的根本狀況已經包含在下述事實中,即沒有一個人的生命經得起就近仔細考察(雖然我們這個患了傳記瘟病的時代表麵上不是如此,而是把人的價值想得神乎其神),誰若象叔本華那樣在“印度空氣清新的高原”上傾聽過關於人生的道德價值的神聖箴言,他就很難阻止自己陷入一個極端以人為本的隱喻,把那種憂傷的學說從人類生命的範圍推廣,用來說明一切存在的普遍性質。讚同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把一切生成看作不守法紀的擺脫永恒存在的行為,看作必須用衰亡來贖罪的不正當行為,這也許不合邏輯,但肯定是合乎人性的,也是合乎前麵所述的哲學跳躍的的。

凡是已經生成的,必定重歸於消失,無論人的生命、水,還是熱、力,均是如此。凡是具備確定屬性可被感知的,我們都可以根據大量經驗預言這些屬性的衰亡。因而,凡具備確定屬性並由這些屬性組成的存在物,絕對不可能是事物的根源或原始原則。阿那克西曼德推論說,真正的存在物不可能具備任何確定的屬性,否則它也會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樣是被產生出來和必定滅亡的了。為了讓生成不會停止,本原就必須是不確定的。本原的不朽性和永恒性並不象阿那克西曼德的解釋者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在於一種無限性和不可窮盡性,而是在於它不具備會導致它衰亡的確定的質。因此,它被命名為“不確定者”(apeiron)。被如此命名的本原是高於生成的,因而既擔保了永恒,又擔保了暢通無阻的生成過程。當然,這個在“不確定者”身上、在萬物的母腹中的終極統一,人隻能用否定的方式稱呼它,從現有的生成世界裏不可能給它找到一個稱謂,因此,可以認為它和康德(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大師Kant)的“自在之物”具有同等效力。

4.2倫理核心

人們當然可以圍繞下述問題爭論:究竟什麼東西是真正的始基,是介於氣和水之間的東西呢,還是介於氣和火之間的東西。但這樣爭論的人完全沒有理解我們的這位哲學家。同樣的批評也適用於那樣一些研究者,他們至為認真地探討阿那克西曼德是否把他的始基設想為現有一切基質的混合。毋寧說,我們必須把眼光投向前麵引述過的那個言簡意賅的命題,它會使我們明白,阿那克西曼德已經不再是用純粹物理學的方式處理這個世界起源的問題了。當他在既生之事物的多樣性中看出一堆正在贖罪的不公義性之時,他已經勇敢地抓住了最深刻的倫理問題的線團,不愧為這樣做的第一個希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