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文學》的相識是產生於好奇,而這好奇又是因為當時北京文學編輯部的一位編輯。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因為我當時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平時也愛寫一些小說什麼的,必然要看一些文學刊物。記得好像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小說選刊》連續轉載了作者劉恒的幾篇小說,引起了我的注意。當然,對劉恒的注意不僅僅是他的作品,還因為他在作品中提到了京西門頭溝的許多地名,而我則生活在那裏。這使我對劉恒的作品產生了親切感,覺得小說中的人物就生活在我的身邊。
我當時特別想了解劉恒的情況,思謀著此人莫非在京西生活過?不然為什麼對京西的情況如此清楚?我急忙翻看小說後麵的作者介紹,知劉恒是《北京文學》的編輯。
我想他一定在京西門頭溝生活過。
當時我很佩服劉恒,覺得他是一個睿智的作者,要不怎麼能寫出那麼多好看的小說呢?
由此,我對《北京文學》有了好感,在以後的歲月中經常讓《北京文學》伴我左右。
1985年,我在北京電大學習了三年之後需要作畢業論文,沒想到這又拉近了我與《北京文學》的距離,因為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被指定為《北京文學》編輯部的方順景老師。他在電話中對電大的老師說:“這個人必須來。”我非常高興,這是一個接觸《北京文學》的極好機會,對我的幫助肯定很大。
與其他幾個學員約好時間,我們就一起到了《北京文學》編輯部,見到了方老師。方老師非常和藹,沒有一點架子。他對我的論文題目提出了意見,說《從某某某的……看當前文學創作的不良傾向》有些不妥,是不是改為《試論當前文學創作的不良傾向》呢?我非常讚同,當即改正。方老師還對論文提出了具體的意見,我都一一記錄下來。
方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使我對《北京文學》的認識更加深了一步,我想這就是《北京文學》的為人之道吧。
生活雖然艱辛,生活卻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做過兵團戰士、工人,也當過宣傳幹部、編輯記者,雖然生活的內容變化很大,但我對文學的愛好始終沒變,閑暇之時仍然喜好文學創作,寫點不起眼的小文章。因為瞎寫些小東西,就有想發表的念頭兒,於是我就向《北京文學》投稿,並親自去拜訪編輯老師,請老師提出意見。說起來我是一個非常謙虛的學生,在文學創作中更是虛心學習,向文友們學習,向作家們學習,向編輯老師們學習。我認為隻有虛心學習,才能使自己進步。
我向《北京文學》投的作品是一篇小小說,得到了白連春老師的指導,得以在《北京文學》發表,還讓我寫了一段“我的自白”。我很高興,這畢竟是我在《北京文學》發表的第一篇作品,我感謝《北京文學》的編輯老師們。
30年了,《北京文學》發表了許多振聾發聵的好作品,直接反映了社會、反映了民生,其中也有許多作品因此獲得了國家大獎,這是令作者、讀者和編輯老師們高興的事情。我祝願《北京文學》在今後的日子裏,發表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王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