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0年前的中印自衛反擊戰戰俘收容所
揭秘
作者:袁國祥
1963年4月3日,我國國防部發言人發表聲明:“中國已決定釋放和遣返全部印度軍事人員,現有被俘印軍人員總數3213名,其中準將一名,校級軍官26名,尉級軍官29人。根據氣候和交通情況,中國西藏地方和新疆地方的邊防部隊將分批釋放……”至此,那場在雪域高原上行進的衛國戍邊戰鬥,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以我方的勝利畫上了曆史的句號。現在回憶起來,那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前的戰鬥,英勇激烈,艱苦卓絕,曆曆在目,如同昨日。由於那次戰爭的勝利,不僅遏止了印度的侵略擴張政策,收複了我國大片被占領土,而且有力打擊了國際反華逆流和國內分裂勢力,贏得了中印邊境50年來的安寧。特別是我軍勝利後主動後撤,交還印軍俘虜、武器,也為緩和中印關係,恢複正常往來,發展友好貿易,進一步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爭端創造了條件。
關於釋放俘虜問題早在戰後,中國紅十字會就和印方聯係,僅釋放了600傷病員,至於其餘大部分戰俘,印方拒絕和我商談交接問題。我軍隻好在西藏設了5個戰俘營,在新疆設了一個戰俘收容所,並以人道主義精神,不打不罵、不搜腰包,為他們治病療傷,進行感化教育,從各方麵優待他們。
當時,我國經濟還很困難,買什麼東西都要票證,但盡量籌措各種物資,讓印軍被俘人員吃得飽、穿得暖、住得舒適、生活愉快。還讓他們自己組織文體活動打籃球、排球、兵乓球,看圖書畫報、玩撲克牌。特別是我幹部戰士為他們理發、打掃衛生,這使很多戰俘驚訝,因為在印度這都是下等種姓的人幹的活。為了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照顧各民族節日,為基督教徒布置了臨時教堂,設聖誕樹,過了“聖誕節”;為佛教徒準備彩色水和粉,讓他們潑水抹紅,過了“灑紅節”;為印度教徒準備燈架、每人拿著點燃的蠟燭,過“點燈節”;也讓錫克族官兵頭包白布,吃油炸食品,過“敬神節”;對伊斯蘭教徒,更是供應羊肉,做清真食品,保證他們一日五禱。這些都極大地感動了印軍被俘官兵,他們說:“我們在這裏,不像是當俘虜,好像是來走親戚。”“恒河水可以作證,我們在中國的生活是愉快而美好的!”此外,還為他們設立專門信箱,讓他們寫信給家中親人報平安。在此基礎上,也組織他們學習兩國來往文件,讓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弄清中印邊界是非。當這批戰俘被遣送回國時,平均體重增加了4公斤。
西線戰俘營開始設在昆侖山中大紅柳灘附近的一個山溝中,營長是南疆軍區群眾工作處長周樹琪大尉,以後總政治部聯絡部派來位中校副營長。配備了管教幹部、翻譯、電台、醫務、後勤及警衛分隊在內的一套人員,接收了100多名俘虜。一天,突然接到前指一個緊急信號,大家緊張起來準備轉移,因怕印軍派直升飛機來“劫走俘虜”。事後才知是個大笑話,原來是報務員把一個電報字碼抄顛倒了,虛驚一場。但昆侖山高,氣候嚴寒,供應困難,加之印度不願很快接回戰俘,所以把這個收容所搬到了昆侖山下,在普沙山穀中的一條河邊,搭起了許多帳篷,把俘虜安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