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電影市場繁榮的時候可以掩蓋這個問題,但一旦院線出現過剩,問題一下子就暴露出來。尤其是連賀歲檔都嚴重低迷了!沒有大片,觀眾就會遠離電影院、甚至遠離看電影這個行為。一部電影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影片,而是要直接跟觀眾的閑餘時間競爭,觀眾不一定非要去看電影,有需要更好玩的娛樂方式。
是救整個電影市場,還是救國產電影?
電影市場就好像一個大商場,不能幹脆把家樂福、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品牌都趕出去,這樣國產的超市和餐館的生意就可以更好一點。沒了這些洋品牌,消費者幹脆就不去這個商場購物了,整個商圈的人氣一下子就蕭條了。
並且,消費者去一個商圈購物是一種習慣。去的越多就越習慣去這個地方消費,去的越少反而幹脆就不去了。看電影也是一種習慣,如果成為重度影迷,他會上癮,看的越多就會越來越高頻率去看。就跟聽音樂,玩遊戲、玩數碼產品一樣。反而一段時間不去就會朝三暮四,把興趣放在別的地方去了。
電影市場的供應一旦受到人為的扭曲,自然會導致觀眾對看電影的需求下降。看電影並不是剛需,隻是當今年輕人眾多娛樂方式的一種,其他如遊戲、KTV等都遠比電影更好玩更刺激。如果一定保護國產電影,首先傷害的是實體經濟,電影院就會迎來倒閉潮!其實最應該救的是電影院。如果還想像以前一樣保護國產電影,隻會拉整個電影市場陪葬。
現在的電影產業麵臨困境:不保護,國產電影將被邊緣;保護,整個電影市場將被邊緣。
其實電影保護製度對國產電影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它讓國產電影變得進取心不強,始終長不大。就跟汽車行業壟斷一樣,養了這麼多年,還是一個低能的巨嬰。其實電視行業這個問題也很明顯,一旦把電視台限製的死死的,年輕觀眾幹脆不看電視了,都跑到互聯網上,這反而加速了電視台的消失。
所以如果不開放進口大片的引進,全國上千家電影院將會在未來三年都麵臨需求不足的窘境,配額製度將暴露出它給電影產業帶來的傷害。一直到2017年中國引進大片限額將重新再談判一輪,到時候可能放寬或放開配額,才會緩解電影院線的盈利壓力。
但離2017還有三年時間,有多少家電影院能否熬過這三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