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好者“霍剛”認為,國產電影近年來也有一些用心之作,但大部分還是隻靠明星來撐場麵,作品宣傳也全靠緋聞博眼球,“對於這些影片,觀眾就應該自覺抵製。如果盲目支持,會給創作者錯誤的反饋信息。”
網友“常陽”表示,現在很多影視劇用的都是身價特別高的演員,但講的全是家長裏短的故事,劇情狗血、情感空洞,會讓觀眾感到失望,也會對明星產生失望心理。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杜樺認為,客觀地說,現在的影視劇大製作在攝錄美燈服化道等各環節,都比過去有顯著提高,但是在對原著的理解和視聽語言的運用上,態度都很不認真。
是什麼導致了“大製作等同大明星”?
我國的娛樂機製是倒逼型的,不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機製。比如電視劇,廣告商倒逼電視台,電視台倒逼製作方,製作方就用明星,電影也是,票房決定院線,院線決定製作方。而在好萊塢,劇本研發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模式是以內容和創作為重心,而我們對內容卻存在輕視,難以做到以內容取勝。
我國的影視劇市場還不成熟,美國的導演、編劇與製作公司都是雇傭關係,而我國各大電影公司雖然會跟編劇、導演合作,但都是個體行為,即製作方有一個創意之後去找導演、找編劇。
很多時候編劇等在家裏,一旦製片公司有運作資金,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出劇本,這肯定不是一個良性的創作環境。現在很多影片都標榜製作花了一兩年時間,但實際上真正的醞釀時間很少,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10年都是有的。
現在的影視劇都要趕製作進度,製作方覺得隻要把明星大腕抓來,片子就會好看,對於劇作本身沒有細細推敲,導致創意度很低,演員的價值也沒有體現出來,可以說演員毫不費力就把錢掙了。
影視劇亂象的根源,在於影視生產的融投資和回報方式。前兩年大量民間資本無處可去,就一窩蜂地湧入房地產、新能源、藝術品投資和影視劇創作領域。老板投錢,老板決定導演、角色,為追求資本回報最大化而不惜在創作中胡來。
一些經典老劇,如《西遊記》、《紅樓夢》、《四世同堂》等,創作者的價值取向就是想做一個好的劇,為了一部好作品會拚盡全力,《四世同堂》的導演林汝,為拍片掉了十幾顆牙。而現在很多影視劇更像是資本運作,在影視劇生產經營中,藝術創作已經被邊緣化了。
“大製作等同大明星”會對影視劇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大製作等同大明星”雖然會帶來收視率、帶來關注度,但是最本質的內容沒有把握好,長此以往觀眾是不會買賬的,會造成整個產業的惡性循環。把大量經費用在明星身上,一方麵明星身價越炒越高,另一方麵製作本身捉襟見肘,隻能抄襲、模仿,出不了精品,使得影視經濟出現更多泡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