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54歲以前,曾在魯國的政壇活躍過,最後弄得身陷危境,幾乎不能全身而退。其後14年的流浪生涯中,始終未能得君行道,真可以說是坎坷一生。可是由於他對人文理想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奮鬥,卻在仕途之外,開辟出一條自立自主、無待於外的人生道路,使後代有誌之士,知道在“程文之外,另有學問;科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腳地”(徐複觀先生語)。從此,不僅對中國曆史上的人格世界起了劃時代的轉變,兩千多年來,人道得以維係,人文傳統得以延續,其基本的動力,有賴於此。

三、與傳統關係的啟示

在世界同等級的偉大人物中,如佛陀、如蘇格拉底、如耶穌,沒有一個像孔子那樣,與以前的曆史文化傳統有著深密關係的。孔子以前的傳統,主要的有宗教的傳統、周文或周禮的傳統,以及詩、書、禮、樂的經典傳統。此外,在信史的帝王中,周公在孔子心目中也有特殊的地位。要全麵地了解孔子,有必要深入他以前的傳統,《論語》裏有些話,如不了解以前的傳統,是很難真正理解的。

(1)在周代以前,中國曾經曆很長時期的天神崇拜的傳統,孔子式的人文精神,蓋萌芽於殷、周之際,周公的言行是一大關鍵。到了春秋時期,就人文思想的演進來看,大抵已進入神人消長的時代。在這時期,富有人文光輝的智者踵起,孔子將先驅們星星點點的光輝,內化於道德意識,促進了道德主體的自覺。(2)周文或周禮,是封建時代的核心控製係統,政治秩序、社會秩序、文化秩序的穩定有賴於此。在孔子心目中,這一控製係統乃中國上古史中最偉大的文化創造。到孔子之世的春秋末期,這套控製係統顯已失效,且麵臨崩潰的危機,於是孔子的一生遂以振興周文為己任。或許正如今人所說,孔子有一種“秩序情結”,因此在振興的努力中,守舊的成份多,創新的成份少。但毫無疑問,他確實在業已僵化的禮製中,注入新的生命和意義,作為重建秩序的藍本,並由此遂形成秦、漢以來中國社會規範的一大特色。(3)孔子既認為周文或周禮是古文化中最偉大的創造,而在此創造的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就是周公。假如在孔子以前沒有這一獨特形態的周文傳統,恐怕就不可能產生孔子這一獨特形態的儒學。周公使孔子尊仰到“夢魂縈繞”(錢穆先生語)的地步,其故或在此。(4)禮、樂、詩、書本為周代貴族教養所用,孔子則以之教育弟子。他“好古敏求”,對傳統的知識,多半也有賴於這些經典。曆來都認為孔子對這些經典曾加以整理或改造,究竟如何整理、如何改造,則眾說紛紜。就《論語》來看,唯一可以證實的,是孔子對這些經典做過“創造性的詮釋”。

我在《傳統與孔子》一文中,曾嚐試進入孔子心目中的傳統,去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與開展,同時也希望能了解孔子如何溫故知新,如何轉化,又如何從返本的思考中,開出一片人文的新天地。在孔子與傳統複雜而又辯證的關係中,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就文化創新而言,愈深入傳統,愈能超越傳統。

(選自香港《二十一世紀》總第31期)

責編_宋 瑜 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