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用你的慧眼去發現
一冊在手
作者:王國軍
讀罷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讓人不禁回眸,去審視我們的教育人生。三四十年的遊曆,我們會記錄多少諸如此類的思考?我們是否也曾渴望要“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我們是否也曾自勉“不放棄理想”?我們是否也曾鞭策自己“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時代變遷,世事浮沉,歲月給我們烙下的底色裏是否還有這些最初的繽紛?也許我們的意識被這快節奏的社會打亂了陣腳,忘記了我們要走的路有多漫長,拋棄了那些年輕時的憧憬,變得浮躁,變得不再從容。品味這本書,吳非老師告訴我們多大的變化也有不變的事實:“心中裝著學生的心”,你會更加貼近學生;“尊重知識”,堅持教育者的職業操守;“不要急”,教育就是一門“慢”的藝術。
“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吳老師是站在極為理性的角度來和青年教師們進行“對話”的。因為有了教育教學實踐的經曆,所以他就能述說出自己真實的教育感悟。他用敏銳的目光捕捉教育的細節,用犀利的語言剖析教育的現象,用多重的視角展現教育的本質。有了生活,有了事件,言辭也就更貼近了我們的心坎。
吳老師引導我們去洞悉這個時代的學生:“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是的,一直以來我們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和獲取,學生價值觀形成如何,卻被我們拋在腦後。孩子們讀書了嗎?讀了什麼書?我們開出了什麼樣的“書單”?浩渺書海,學生如何適從?孩子們在思考嗎?思考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引導孩子往何處去思考?多樣世界,孩子們如何取舍?尋找到問題的解決之路,也就給學生美好的人生插上了“雙翼”。“他可以選擇做一個普通的人,和芸芸眾生一樣,過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養必須是這個社會上最優秀的。”這是吳老師期望看到的我們的學生邁入社會後的樣子,有著平凡而不庸俗的高貴氣度。這與我們眾多的“高調”的教育思潮有所不同。其實適應這個社會,本應就是眾多學生所應擁有的人生。基於這樣的定位,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所有的孩子也是可愛的,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詩意”人生。
吳老師引導我們直麵教師“真我”:“從事教育的人本來就應該是一批會做夢的人。”教育是育人的技藝,是很美麗的事業,鼓勵追求,鑄就人格,開啟靈魂。如果沒有夢想,沒有理想,那麼教育工作就是無趣的。工廠的零件尚可在“無趣”中鑄成,而麵向人的教育,“無趣”就會直接遠離教育的本質需求。因此,我們應該做一個真性情的老師:“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麵前。”有時我們的情感不該掩飾,有時我們不應當寬容,也許這樣會留給學生冷漠,但這樣我們才能去偽存真,展示給學生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我們更需要“愛”,愛所有的孩子。那一張張笑臉,那隻有在稚氣的童年時代才會有的直率,我們“最好不要去驚醒他們”,寬容他們的錯誤,嗬護他們的夢想。
吳老師帶領我們直麵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教育的特征是“慢”,在一些地方這已經被教育部門或是教育工作者遺忘已久了。教育教學工作被要求“立竿見影”的現象屢見不鮮,而這違背了教育規律,我們應該謹記:“孩子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麵放太多的東西。”學校傳達給學生的信息,都可能是一種明示或暗示,而這些信息是否違背了教育倫理,在一些學校常被忽視。而學生在學校內耳濡目染,那種“浮誇之風”“形式主義”“崇尚庸俗”也會在學生身上滋生蔓延。一所有“品位”的學校是應該避免這些的。
吳老師的心中有一幅美麗的畫——“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這應該是我們所有教育者共同去描繪的圖景。讓我們重新燃起自己的理想,放慢我們的腳步,用賞識的眼光去看看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去珍視孩子們成長曆程中的點滴智慧。我們堅信孩子們一定會收獲幸福的,我們也一定會幸福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