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靠高等教育投資吸引非洲
《環球時報》編譯英國《衛報》網站5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教育非洲——這對西方意味著什麼。文章如下:
在中國“舊時代”的傳奇文學中,學習是繞過階級製度的唯一途徑。中國帝王時代每年舉行的科舉,使最貧寒的臣民都有機會擺脫貧困和封建地位,成為一名官員。後來,學習開始集中於大學,高等院校聲望日濃,變得具有象征意義。讀大學成了出路。
2008年,中國向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的最初援助方案,增加了大學這個沒人注意的內容。中國將大修公路和鐵路,以及建造大量診所、學院和大學。這樣的方案聞所未聞,將大大增加受教育人口,從而改變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地區。西方對此十分警惕,覺得中國在非洲中部地區的影響力呈指數級增長。
西方的援助向來以初級教育為重,而中國在這方麵的做法,說明其認識到基礎能力之外的東西。中國知道,教育是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同時也認識到,在欠發達地區一張大學文憑所帶來的心理基礎。從大學畢業就證明此人逃離了貧困的結構性藩籬對其理解和審視世界的限製。
從某種程度上講,西方已重歸“基本需要”模式——即強調幹淨的水、住房和類似的東西。這些目標不僅僅是一連串要達到的標準,也意味著某種限製——在確保不致陷入不發達的同時,使非洲不能挑戰西方。
西方提供援助不是為培育競爭對手。中國人亦然。但中國作為西方競爭對手的形象,極具吸引力。中國是一個經濟和技術發達的國家,因此成為可供效仿的楷模。在非洲,這意味著生產、工業化和選礦的權利。
如果中非企業合資存在可能,那麼雙方在南非的汽車製造業有望合作。因此,當西方警惕地注視當前中非關係時,它應注意,現在隻是第一階段,將來可能的第二階段會更令人擔心。這個階段不能造成非中競爭,但能在某些領域造就非洲與西方的比拚。比如,咖啡和可可的加工不會給中國企業帶去麻煩,但會動搖歐洲的加工廠。(作者斯蒂芬·陳,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