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之爭暴露非理性逆反心理
《環球時報》10月25日發表文章“星巴克之爭暴露非理性逆反心理”,作者:梅新育。文章內容如下:
在星巴克咖啡價格之爭中,央視的一些論點確實值得商榷,因為中國咖啡館價格較高並非星巴克所獨有,而是該行業普遍現象,就是在雲南的鎮子裏麵,我也能看到一杯咖啡最低20元,普遍三四十元,高者一百多元。同時,央視的論點忽視了幾個方麵的差異:
倫敦、紐約、芝加哥、孟買咖啡相對於北京的物料成本優勢,因為中國生咖啡豆進口的綜合稅率合計25%,印度則是世界咖啡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英美數十年前乃至上百年前就與許多咖啡生產和出口國簽署了貿易協定。
北京星巴克咖啡與紐約、芝加哥、倫敦、孟買星巴克服務內容及質量可能存在出入。
彙率變動的影響。在任何國家,以本幣標記的星巴克咖啡售價應保持一定穩定性,否則消費者不滿,生意難做;由於人民幣多年來對美元、英鎊持續升值,印度盧比則在最近幾個月對美元大幅度貶值近20%,這樣,在以前製定的星巴克咖啡人民幣價格就會相對於美國、英國、印度價格明顯上漲。
最重要的是,對進口高檔消費品在國內零售價格高於在其母國、自由港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抨擊,違反一國合理貿易政策的原則。須知,從政府決策角度出發,無論是為了宏觀經濟穩定,還是為了長期經濟發展,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都不是物價越低越好。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趕超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為保護國內產業,遏製國內居民對進口奢侈品的消費,提高資本積累,實現經濟趕超目標,設置關稅等進口壁壘的原則應當是:初級產品進口壁壘低於製成品,零部件進口壁壘低於整車整機,消費品高於生產原料,奢侈品進口壁壘高於中低檔消費品。即使是外資在國內設廠生產的產品,理想的狀態也不是讓它們把高中低不同檔次市場“通吃”,而是要能夠給國內民族產業留下生存的空間和賴以起步的“根據地”。
盡管如此,星巴克咖啡價格之爭的熱度仍然令人吃驚,因為這場爭議的目標並不是什麼生活必需品,也不是戰略性產業,與國際民生無關。央視對星巴克價格的看法存在片麵性,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問題影響更大,決不等於媒體不能談論星巴克價格。否則,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就可以要求司法機關不得去懲處貪汙、受賄、強奸、搶劫、盜竊、縱火等沒有造成人命傷亡的犯罪行為了,因為他們還沒有消滅殺人犯罪。對央視討論星巴克咖啡價格的叫罵到了這種烈度,暴露了社會上某些人當中的非理性逆反心態,這才是最令人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