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機原理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2 / 3)

3正確處理內容與課時的矛盾

由於信息科學的不斷發展,本科生課程體係也在不斷改革。課程越開越多,每門課程的課時減少[2]。北京大學微機原理的課時已由原來的72學時減少到現在的54學時。但該課程的特點卻是信息量大、教學內容多,於是出現了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

筆者采取“重點講授、引導自學”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為掌握和了解兩種要求。需要掌握的部分是教學的重點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會仔細講解、詳細刨析;對需要了解的內容,教師隻給出引導思路和概括總結,詳細內容需要學生課外自學完成。

需要掌握的知識是微機係統中最基本、帶有共性的內容,是教師通過研究課程知識體係,探索其內在規律與聯係整合出的課程核心知識單元。本課程可劃分為6個核心知識單元:

(1) 微型計算機的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

(2) 指令係統與彙編語言程序設計。

(3) 存儲器原理與結構。

(4)I/O接口技術。

(5) 總線技術。

(6) 高性能微處理器及相關技術。

同時加強課程配套教材建設,寫厚教材,對於需要了解的知識,教材上需詳細論述,以便學生自學。

這種教學組織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以點帶麵,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4理論和實踐的協調

微機原理是技術性、工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關鍵環節。實踐課程不是理論教學的附屬課,理論和實踐隻有協調合作,實現互補和互動,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麵發展[4]。

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除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理論課的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北京大學微機原理實踐教學分為上機實習和實驗課程兩個環節。

上機實習是理論課程的實習作業,主要訓練學生自主學習指令係統和彙編語言編程。共分為4個題目,前3個題目為由淺入深的驗證性題目,第4個題目為任務性設計題目,訓練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實驗課程是獨立學分的實驗課,主要訓練學生的微機接口和係統綜合設計能力。實驗內容分為基礎單元實驗和開放性綜合實驗兩大部分。基礎單元實驗為典型接口實驗,使學生鞏固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並培養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方法;開放性綜合是以任務為導向的係統綜合設計題目,訓練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擬定實驗題目,在開放式的實驗環境中自主發揮。

在理論和實踐協調的基礎上,理論課教師和實驗課教師定期舉行教學例會,協調兩者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真正實現互補和互動,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理論課上給出問題指令語句,要求在上機實習中驗證;理論課上講解各種I/O接口的基本原理,而接口芯片(8255、8251、8253等)的具體應用則在實驗課上完成;開放性綜合實驗更是將理論課上的係統概念進行提升,由學生動手實現。

5研究性學習

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一大批創新性人才,這對大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大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掌握某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在紮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多種方法,如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6]。研究性學習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它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就某一專業領域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