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 / 3)

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內外“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與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指導本科生“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的方法,通過將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組成課題小組,製定相關題目,共同完成畢業設計,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人才培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類社會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越來越取決於多學科的協同攻關。同時,科學技術以高度綜合為主要特征加速發展,形成了大量新興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出現,原有學科間的界限正在不斷淡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高等院校必須以培養具有多學科交叉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為教學目標[1]。

近年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其他領域中的滲透作用越來越大。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正在逐漸演變成為其他學科提供服務的學科,跨學科性特點尤為明顯。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僅僅掌握本專業知識,在擇業上已經沒有明顯的優勢。跨專業、跨學科培養高層次人才,既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倡導跨學科、跨專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現狀與需求

“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思想在國外已經出現了很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麻省理工學院在20世紀中葉後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實力不斷增強,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斯坦福大學一直主張以跨學科領域的“大學院”打破學科和專業壁壘,開展在深度與廣度上都具有引領高等教育發展方向作用的“多學科教學與研究”行動。為支持跨學科研究,杜克大學專門製定了《跨越邊界:九十年代的跨學科規劃》( Crossing Boundaries:Interdisciplinary Planning for the Nineties),並為此建立了新的管理機構和資金機製,為杜克大學成為美國國內和國際上都名列前茅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和國際性大學奠定了基礎[2]。日本在1973年首度創建以交叉學科教育和研究為特色之一的國立築波大學。1998年,通過《二十一世紀的大學與今後的改革對策》決議後,日本文部省出台了一係列促進和加強大學研究功能的政策措施,如跨學科的“大講座製”、流動性科研組織等,為日本高校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動力[3]。

而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時,著名科學家錢三強就提出了學術發展即將進入“交叉科學的新時代”觀點。20多年間,“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思想在國內進行了許多實踐。在本科教育中,學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輔修第二專業,跨專業選讀感興趣的課程等;在研究生教育中,許多高校也已經對跨學科培養進行了探索,如在一級學科中開展導師跨學科招生和學生跨學科交叉培養,擴大選修課的範圍,允許研究生在其他院係聽課甚至參加科研課題等,取得了一定成效[4]。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輔修第二專業時,如果要拿到第二專業的畢業證書,就要完成相當數量的第二專業課程學習,導致本專業基礎不很紮實;又比如跨專業選讀感興趣的課程,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任意選擇,沒有一個係統性方向[5]。這些都導致一些學生學習了很多方向,但都是“博”而“不精”。而且大多數交叉新學科或領域仍然舉步維艱,交叉科學研究機製和支撐體係處於缺位和滯後狀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對於如何更好地培養多學科交叉人才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一所已有百年曆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也把跨學科、跨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不斷進行嚐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在深入研究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我校提出了“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新思路,如圖1所示。我們組織我校優勢學科(如農、林、生物等專業)的學生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組成課題小組,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完成畢業設計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