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今,高校的實踐活動越來越多,覆蓋麵越來越廣,分類也越來越細。大學生剛入校有社會實踐,到了大二、大三有專業實踐,臨近畢業還有就業實踐。高校學生實踐,正處於曆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如何更好、更快、更深入地發展實踐,本期思維碰撞欄目將從教學改革方麵談起,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尋找更有效的實踐之道。
※ 王寬全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自身定位,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課程體係、管理經驗等。我國計算機專業發展非常快,但師資、教學資源、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實踐方式等各方麵和國外一流大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如何借鑒呢?每個國家的國情、文化要求不一樣,因此借鑒不能全盤照搬,而應該從我國教育的現實發展情況出發,從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取其精華,取其適合自身的方式方法,或者思想。從前中國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而如今已經走向大眾教育。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由培養科學家、研究型人才走向了培養適應社會用人需求的工程型、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轉變中,實踐教學、創新培養提到了新的研究高度。
每個學校都應該考慮定位以及學習、實踐的問題。生源結構發生變化,定位也就發生了變化。我校為多學科、開放式、研究型的國家重點大學。結合學校發展曆史,我們一直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時,廣泛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招納海內外賢才,聘請國外兼職教授、專家和海外留學人員來校工作,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高的學術水平,他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研究工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國際接軌,與國外大學的交流溝通,使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學生了解到了新的東西,有了另外一種視野,新方法在不斷創新,新思想在不斷實踐,同時營造了非常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非常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國際賽事、校內創新賽事。我們大一的學生就自己在網上題庫下載題目,做完之後自己判,判完不合格就再做,不斷地自我練習。他們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積極性,我想是與學校創造的良好學術環境有關,和學校大力支持的創新活動有關,和給他們一個關於未來的寬闊視野、遠景規劃有關。這樣國際化、個性化、人性化的培養方式才使我們造就了大批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團結協作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 孟繁東東北農業大學計算機係
王老師談到了學校的定位問題,我很讚成。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定位,這也決定了學校教學方法、管理重點還有學生的就業去向。從招生生源來看,我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們的學生動手能力非常強。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怎麼能將課程體係設置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就業需求調整得更加一致,從而方便學生以後的就業,是我們主要思考的一點。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它是加強學生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就業質量的直接途徑。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隻有少一部分學生繼續考研深造,大部分學生進入企業。他們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與高職學生相比,動手能力相對較差。為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與東軟等企業合作,選拔學生參加東軟的培訓,給他們更多鍛煉自身、施展才能的機會。大學生們有豐富的創造才能,在實踐方麵,很多大學生不是不想幹,而是苦於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們盡情發揮鑽研的平台。
目前各個學校都有很多實踐合作項目,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利用差距比較大。有些好的學校,更容易吸引好的資源,而一些相對較差的學校,因為其影響力較弱,更容易陷入支持力量少,可利用資源少的境地,這樣的情況更是存在於地區發展不發達的院校。像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有很多應用型院校的學生就是本地就業,與企業合作相當於學生的工作實訓,學生實訓完就基本能適應崗位的需求。在北方地區,這樣的機會比較少。因此,我們考慮是不是可以聯合院校、企業,共享資源,不僅是為名牌院校,也為普通院校的學生搭建一個更大的,可以磨練實力的實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