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環境比較研究(3 / 3)

四、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環境的比較研究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在華的投資環境,無論是外資政策、勞動力市場還是市場環境與技術方麵,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外資政策方麵,中國外資政策越來越多地注重營造一個有利於外資利用的製度環境。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基礎薄弱,吸引外資,利用外資的先進技術進行基礎產業建設與發展成為迫切的需要,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投資環境還差強人意,因而要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投資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我國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同時,由於我國的外資政策法律處於萌芽時期,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時對外資的利用也有許多限製,但是這一些的不完善與限製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的入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入世以後,中國在非關稅壁壘、關稅等方麵放款了限製,同時,中國對貨物、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方麵的法律法規進行了修改。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日益得到國家的重視,我國關於資源開采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對於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日益加深,對於外資的態度也從改革開放初期一味的“招商引資”逐步向“招商選資”轉變。這些限製的放款以及政策的轉變必然將導致跨國公司大規模的進入,但是這種進入與之前掠奪性的進入相比更多的是一種良性的進入,能夠為中國的經濟與環境發展爭取到最適合的外資。

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從1978年的40 152萬人攀升至2011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到76 420萬人,失業率也從5.3%降至了4.1%,而勞動人口在三個產業的分布也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隨著時間不斷減少,而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不斷上升,並且,在改革開放初期與中期,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明顯高於第三產業,而進入後改革開放時期之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超過了第二產業,這也代表著中國經濟方式的轉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市場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變。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有企業一支獨大發展成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麵。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與對於外商的態度也經曆了一個由合作轉向競爭再轉向競合的過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以合資的形式與外商合作來尋求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國有企業成為了跨國公司在華的同盟者;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以獨資的方式進入中國,伴隨著崛起的民營企業以及國有企業便成為了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者;後改革開放時期,跨國公司大規模湧入中國,其在華的競爭對手既包括原有的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也包括其他跨國公司,在這一階段,跨國公司與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由競爭關係逐步走向了一種競合的關係,即在競爭中尋求合作,達到“共贏”的局麵,所以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這一時期既是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者,也是他們的同盟者。

此外,我國的高技術產業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蓬勃發展,截至2010年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經達到1 400家。這不僅歸功於我國關於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的不斷完善,也歸功於我國人民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於科研的重視程度的日益加大。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於研發的投資以及對於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的完善與改進。同時,我國企業越來越注重產品的研發,在研發環節的投資比重連年升高,這也揭示了我國企業努力擺脫“代工廠”的身份,向價值鏈前端轉移的戰略重心,未來中國的投資環境更多的將是吸引技術的投資而非生產的投資。

總體而言,跨國公司在華的投資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演進而逐步向更加法製化、透明化、公平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雖然在2012年出現了跨國公司投資下降的拐點,但是本文認為這代表著一種良性的淘汰,代表著讓更有益於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環境發展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

參考文獻:

1. 世界投資報告2013.

2. 潘申彪.層次分析法在區域投資環境評價中的應用.工業技術經濟,2002,(6):63-66.

3. 王洪強,林知炎,張英婕.基於灰色係統理論的房地產投資環境分析方法.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422-426.

4. 魯明泓.外國直接投資區域分布與中國投資環境評估.經濟研究,1997,(12),37-44.

5. 張小青.基於組合評價法的中國區域投資環境評價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1.

6. 曾成樺,姬虹,劉雯,張沈偉.跨國公司進入戰略2.0時代.中外管理,2007,(8):78-79.

7. 高強.跨國公司中國戰略三部曲——戰略總攻期已經到來.中國外資,2008,(11):24-26.

8. 寧震霖.金融危機背景下在華跨國公司中國戰略調整及動因.改革與戰略,2012,(7):42-45.

9. 王誌樂,許麗麗.2012跨國公司中國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劉鶄,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