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互動機製研究
名家觀察
作者:符棟良 楊忠直
摘要:生態工業園區是企業產業鏈的特殊形式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對近年來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以及生態園區的相關發展理論進行梳理,為分析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互影響,揭示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體係之間的匹配互動關係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也為解決當前我國產業鏈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難題闡明了解決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企業研發網絡;技術創新;生態工業園區;互動機製
一、引言
企業技術創新,是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研發網絡是指,在研發過程中企業與合作研發企業、公共研究結構、高校、政府等形成的正式關係的集合。兩者對企業發展都非常重要且相輔相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和研發網絡的完善過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清楚地認識這些重要的影響機製,有利於企業科學地選擇創新方向和路徑。盡管對新環境下創新能力體係和研發網絡的發展規律的研究為利用研發網絡提高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針對創新能力體係與研發網絡如何整合與銜接才能夠有效地構建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績效的問題目前研究不夠。技術創新能力體係與研發網絡之間都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演化發展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分析技術創新能力體係與研發網絡的匹配、互動關係,及其協同演化的機理。
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踐形式,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方向之一,生態工業園區綜合地運用了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21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建立科學的技術創新與研發網絡體係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本文對近年來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以及生態工業園區的相關發展理論進行梳理,為分析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互影響,揭示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體係之間的匹配互動關係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也為解決當前我國產業鏈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難題闡明了解決的思路和方向。
二、生態工業園區的概念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著手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並將其作為實現產業生態化與區域產業綠色化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國的生態產業園區主要以生態工業園區為代表。齊振宏(2003)認為,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循環經濟一個重要的發展形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係統建立工業係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使一個食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可以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係統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係統。盧兵友等(2001)從當然和必然、整體和局部、發展與限製等方麵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態產業園區可能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韓良(2006)認為生態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特點緊密結合,不僅有效規避了同類園區間可能產生的競爭,而且通過生態產業園區的特色經營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活力;園區的形成和發展多以市場機製為導向自發形成,政府主要充當服務者和間接支持者的角色,而並不參與園區和企業的具體經營。宋小龍等(2008)提出適合我國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的3種典型模式:牧食型生態產業園區、寄生型生態產業園區和腐生型生態產業園區。郭莉(2008)則認為生態工業園對於改善園區內部的環境質量成效斐然,可對其所在區域環境改善的貢獻有限,所以認為環境擴散效應不僅體現在園區內部的環境改善上,更應體現在拉動區域產業升級和技術溢出等隱性擴散效應上。
三、企業技術創新與研發網絡的研究
1. 企業技術創新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一概念可以從行為主體、資源要素、戰略視角和創新過程等四個角度來理解。行為主體視角走從技術創新活動的各個行為主體的描述和分析的角度闡述技術創新能力體係的。Barton(I992)從企業技術創新行為主體出發,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由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工的技能、技術係統能力、管理能力、價值觀等內容組成的。Burgellman(2004)等學者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促進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一係列綜合性特征。Burgdmall和Maidique把技術創新能力看成是可利用的資源、對競爭對手的理解、對環境的了解、公司的組織結構的變化、開拓性戰略等能力的一種組合。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引起了多方關注。虞曉芬等(2005)認為,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差距是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與深層原因。張暉明等人(2004)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外部組織形式和製度的創新表現。田中偉(2003)認為通過稅收優惠能最有效地促進企業集群內合作創新機製的形成。朱桂龍(2008)提出了隨著企業規模的變化,外部知識獲取路徑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差異變化比較明顯。這也說明,從組織間合作獲取知識與企業本身實力有關。黃坡等人(2006)在對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論述的基礎上,提出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之間有互惠關係。楚天驕等人(2006)認為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是地方創新體係聯入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網絡的關鍵節點,是區域創新體係的重要資源,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與本土互動是雙方反複博弈的結果,建立互動關係是一種雙贏策略。張成考(2006)提出生態工業園作為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應根據園區內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的匹配關係和各自的功能以及自然環境容量,保證園區內的各項活動既不能突破生態工業園內各生態產業鏈的生態閾限,也不能超過自然生態係統的耐受限度,並能達到對自然環境的負麵影響最小,實現整個生態工業園與自然生態係統互利共生、協調發展。餘偉玲等人(2003)研究表明生態工業不僅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眾多行業,推動城市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