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2 / 3)

對於身邊這個臂佩袖章的青年,廖錚說不好他是在為自己服務,還是順便監視自己。於是埋頭整理自己的裝備,有意無意地躲著他。

這些本地青年的領隊,也是此次考察活動的後勤保障負責人,是一個名叫賽克瓦蒂的青年。他正是那天當眾用中文詰問廖錚的人。後來廖錚回想起來,當她進入卡莫拉飯店後,就看到此人舉著擴音器,高聲招呼著進行現場調度。顯然,他是“神聖後裔”黨一個得力的中層幹部。

不僅這兩個人,所有這十個巴布亞青年,都戴著“神聖後裔”的標誌。廖錚偶爾望到那袖標,對這些年輕人很是同情。她曾經希望霍瓦特真的就是姆文明遺址。如果考察結果說明波爾蒂略不過是胡說八道,他們的精神世界會受到多麼嚴重的打擊!

機艙裏,波爾蒂略繼續談笑風生。不僅巴布亞青年崇拜地傾聽著,就是那些所謂專家也都放下架子,癡癡地聽著這位世界級名人的講論。他們本來就是波爾蒂略的擁躉。此時周圍人少,更不掩飾自己的崇拜之情。這會兒,波爾蒂略正用英語給大家講一件趣事。

“……我對那位朋友說,你不要迷信那些學術頭銜,他們隻知道在大學課堂上講課,根本不能從事實際工作。我那位朋友生意做得很大,但讀書很少,所以,教授啊、博士啊,在他心目中自然就有光環。他不聽我的話,一定要請學院派專家給他設計路橋樞紐。結果,到了投標截止期,那些鐵路學院的專家們什麼也沒有搞出來。害得他失去一大單生意……”

“嗬嗬。對對!”

“他們就是這樣的!”

“科學家什麼都不懂。”

“……”

聽眾們欽佩地點著頭,連聲附和著。波爾蒂略昂起頭,露出快意的笑容。這類諷刺學術專家的故事,他還有一肚皮,可以講上三天兩夜不重複。不過,當這位世外高人的目光再次和廖錚接觸時,還是多少有些別扭、尷尬包含在裏麵。

自從見麵以來,廖錚一直躲著這個人。這一切都是你搞出來的!廖錚憤憤地想。波爾蒂略如果有話要解釋,應該主動找她。否則,廖錚寧願這麼冷淡著,給他增加點精神壓力。

李應東坐在廖錚同一排靠窗的座位上,臉上仍然是那幅莫測高深的笑容。他似乎永遠在笑,但笑得十分隱晦。李應東和廖錚彼此有所耳聞,這是兩人頭一次見麵,他主動和廖錚攀談起來。

原來,現在李應東不僅是台灣“飛碟學會”會長,雷爾教派台灣分會負責人,還是台灣“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聊著聊著,李應東更告訴廖錚,自己還是“台灣—巴新文化交流協會”負責人。對前麵那些頭銜,廖錚一笑置之。這些“研究院”之類的機構隨便就能注冊一個,並不值錢。但最後那個頭銜倒讓她心裏跳了一下。

半小時後,飛機降落在茫特哈根。這個省會城市的麵積隻相當於中國一個小鎮。兩條街道,一些小樓,幾十家商店便是它的全部。稀稀落落的人群在街頭走過,生活節奏顯得緩慢,幽靜。這些外地人來到這裏,足夠引起轟動。一眾旅人在賽克瓦蒂的帶領下,來到市裏最大一家旅館暫住。這裏的條件較莫爾茲比港差上許多,便是這最大的旅館,房間也不夠他們一人一間,廖錚隻好和平山真紀、裏奧娜兩個女子住在一起。平山和裏奧娜很友善地幫助廖錚把行李搬進房間。廖錚卻發現,這兩個馬上就要投入探險旅程的女子沒帶什麼東西,就像是個普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