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把許多特異功能進行“菜單式”表現的方法,在科幻電影《X-MAN係列》得到最集中的體現。在這部改編自卡通連環畫的電影裏,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特異功能人:能穿牆的、會噴火的、可以感知他人思維的,可以變形的、能凍結空氣的、會隔空取物的、身體可以自動修複創傷的……在影片中那所秘密的特異功能學校,“變種人”們爭相獻技,令觀眾眼花繚亂,和《哈裏·波特》中的魔法師學校都有一拚。全片堪稱特異功能題材的大全。
科幻小說裏特異功能最強大的人物,大概要屬《巴恩豪斯效應》(小庫爾特·馮尼格特著)裏的那位主人公了。二戰時期,列兵巴恩豪斯在軍營裏和戰友賭錢,連續十次擲出七點。他受過高等教育,知道純憑運氣達到這種效果的幾率極少,於是發現了自己的“意念製動”能力。但他不事聲張,慢慢研究自己,慢慢訓練這種能力。退伍以後,巴恩豪斯進入大學研究院工作,同時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可以擊落幾公裏外的磚瓦。後來,他向軍方彙報了自己的能力,於是被邀請參加一係列武器實驗。最後,他發功一次,便能擊落五十架無電線遙控的飛機、十顆V2火箭,並且讓軍艦的炮管掉頭衝下。
不過,巴恩豪斯不僅有超能力,也有清醒的頭腦。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此驚人,立刻突破軍方的包圍,隱藏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裏。從此專門以遠距離毀滅武器為生。各國甚至因此改變戰爭策略:他們一旦發現敵對國的武器所在地,便在媒體上公開,然後,巴恩豪斯就秘密地發射“動力精神”將其摧毀。這樣,若幹年後,全世界的武器都他摧毀了。好戰者們隻有等待巴恩豪斯自然死亡。但他們不知道,他已經訓練了自己的弟子。
這是將特異功能極端誇張的例子。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也可以比較謹慎地描寫特異功能。中國科幻作者劉婕的《情潮洶湧》就是一例。小男孩波比可以直接感受他人的感情。但感情不是思維,不能清楚地用語言描述,更加上擁有這種特異功能的隻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更說不清自己感覺的是什麼。所以,他每日都陷在周圍人們感情的漩渦裏。
後來,波比感受到了附近一個凶手的“殺意”,由此引發出一係列追趕殺、逃亡和輯凶的故事。在這篇小說裏,特異功能隻是稍稍強大於“正常功能”,它提供的線索必須仔細梳理才能得出結果。
香港作家黃易在《淩渡宇係列》中,塑造了英雄好漢淩渡宇的形象。他經過嚴格訓練,可以憑直覺感受周圍的危險,可以控製脈搏到假死狀態。
看到這裏,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到,在好萊塢電影《雨人》中,由達斯庭·霍夫曼主演的那個白癡天才:生活不能自理,住精神病院,但卻有天才的計算能力。那不算“超人”類科幻嗎。不是的,白癡天才雖然罕見,卻是現實中存在的。而類似預言未來這類特異功能卻從未得到過科學證實。
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像姚明、羅那爾多那樣隻是某些方麵稍稍超越常人的人,都要經受不少冷言冷語。科幻小說裏那些超人們更不可能隻接收鮮花和崇拜了。像《X-MAN》那樣,許多特異功能題材的科幻作品,都提到這種能力給擁有者帶來的壓力。他們的命運很少被描寫為喜劇結果。他們必須隱藏自己的能力,以免受“普通人”的懷疑甚至迫害。
西奧多·斯特金的《超人類》把“超人們”的命運寫得悲慘淒楚。故事的主人公“孤獨人”因為失語病,從小被誤認為是白癡,受盡歧視。他長大後在森林中隱居,慢慢地找到了幾個擁有特異功能的孩子。包括可以意念致動的佳尼、可以信息傳感的波尼和比尼兄弟倆,擁有超常記憶力的傑裏,還有一個永遠長不大,但能像電腦一樣存貯知識的嬰兒。這些人都被社會拋棄。他們聚在一起生活,慢慢地形成了一個超級生命體。孤獨人成為這個生命體的大腦,其他人則是“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