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分析(1 / 3)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分析

就業之窗

作者:孫蘭英 阿不力克木·艾則孜 楊建鶯

摘要:本文從加快實施基礎教育水平提升計劃、穩步提高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質量、嚴格實施高校就業一把手工程、完善民族地區大學生就業的政策保障、強化民族高校就業指導體係建設、創新大學生就業信息平台等方麵,提出穩步推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新疆 少數民族大學生 就業 問題 對策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關乎新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和這一地區少數民族自身素質的提升;關乎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國策的成效,關乎新疆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問題。

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55個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個),使用7種語言文字教學,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2011年5月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疆人口總數21813334人,其中漢族人口總計8746148人,少數民族人口總計13067186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59.9%)。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國家支持和自身努力,新疆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根據201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新疆普通本專科高校32所(不含成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272818人,少數民族大學生102358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7.5%;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在校生由1999年的23224人發展到2011年的102358人,增長了4.4倍。近年來,畢業人數連創新高,由於少數民族畢業生主要集中在新疆區域內就業,就業壓力較大。

2003年開始,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本文指高考時使用少數民族語言考試、錄取的學生)也全麵實行了“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隨後幾年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尤其是高考民考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愈發凸現,少數民族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簽約率遠遠低於漢族畢業生,基本維持在20%左右。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2010年以來,新疆全麵落實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給予社保補貼、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就業扶持政策,並明確要求在政府投資的重大建設項目和國有企業新招用的人員中應屆高校畢業生比例不得少於30%。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2012年,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為88.5%,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的年終就業率也首次突破80%,近三年民漢畢業生年終就業率差距一直在8%左右。

近年來,新疆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但總體來看,近年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率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即使在疆內也低於全區平均水平,民漢學生的就業率一直存在差距,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在促進就業方麵自治區采取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開展大中專學生創業培訓,先後組織2.3萬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分赴19個對口援疆省市接受培訓(其中少數民族畢業生占84.6%)等一係列措施,使多年積累的7.5萬名2009年前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但是,根據初步測算目前仍有近萬名少數民族大學生沒有實現順利就業。

二、影響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質量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改觀,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短期內也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少數民族大學生傳統的就業渠道、崗位、空間將繼續萎縮,新的就業渠道、崗位、空間仍十分狹小,就業總體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將麵臨諸多困難,其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五個方麵。

1.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內陸,經濟發展總體相對滯後。從經濟發展看,新疆的GDP雖然增速較快,但總量偏低,就業崗位總量自然偏少。據國家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12年新疆在全國31個省區中GDP排名25位,與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區相比,發展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1990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的GDP分別是新疆的5.4倍、5.2倍、3.3倍和2.8倍,2012年的差距則分別是8.2倍、7.5倍、6.9和4.9倍。再者,由於新疆各地區資源稟賦不同,各地財政狀況有強有弱,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更是總體偏低。據新疆統計年鑒,2012年烏魯木齊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60億元、昌吉州826億元、拉瑪依市810億元,而喀什、和田、克州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17億元、145.4億元、61.41億。由於經濟總量不高,經濟拉動提供的就業機會必然相對較少,加之區域發展不平衡,就業空間更為狹窄。但隨著高等教育擴招,新疆普通本科生招生規模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新疆教育廳的統計數據表明,1977年新疆高考錄取率僅3.6%;1987年增至17.5%;1999年擴招,升至42%;2009年新疆總錄取率64%,2011年為77.2%。根據資料顯示,2007年被調查的少數民族農村家庭有九成願意子女自主創業或做自由職業者;認為做臨時工和幹個體也屬於就業的分別占到60.59%和46.61%;97.98%的家庭願意子女到縣及以下單位就業,94.33%的家庭支持子女到南疆三地州等偏遠、艱苦地區工作。但是,由於新疆的基層縣市多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少,產業層次低、產業鏈短,就業崗位、機會和收入都偏少。基層就業環境較差,個人發展受限,基層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2.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教育投入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得到加強,全麵推行了素質教育等。尤其是新疆在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方麵不僅加大了農村教育的投入,增強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還著力發展了教師培訓教育和農牧區寄宿學校。但是,由於新疆地域遼闊,廣大農牧區的基礎教育還存在學校運行困難、辦學成本過高、教育投資效益不高、基礎教育管理體製不完善、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落後的基礎教育,造成一些優質學生考入內地大學或參加民考漢考試,而考入本地大學的民考民(民語言少數民族高中畢業)學生的基礎素質和能力則普遍偏低。原因是:這些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來自偏遠貧困的農牧區,落後的基礎教育限製了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與城鎮的同齡人相比,他們進入新疆高校的分數較低,在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等方麵與其他大學生存在差距,特別是漢語、數學、理化、和計算機等基礎理論方麵,每年民語言招生的數學、理化都是單獨劃線,從高到底錄取。雖然經過五年(含1年預科學習漢語)的大學係統教育,民語言大學生綜合素質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在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外(漢)語方麵的不足,除英語專業外,民語言其他專業在新疆隻要求過漢語水平考試,不開英語(外語)課程,這仍然使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競爭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