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郵輪產業鏈視角分析國內郵輪管理人才的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調查研究
作者:賈博文 李霞
摘要:隨著郵輪加快在亞太戰略部署的進程,郵輪產業鏈也逐漸形成,而有關此方麵的人才需求急劇增加。在郵輪產業鏈每個節點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基礎上,本文認為郵輪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重四種能力的培養,即郵輪運營協調能力、郵輪專業技能及社交能力、港口接待能力與實用語言能力,同時結合國內郵輪管理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郵輪產業鏈 郵輪管理人才 培養
郵輪旅遊產業被專家學者們稱為“漂流的藍色水域上的黃金產業”,全球郵輪旅遊發達地區的普及率已經高達3%。相比全球的水平,亞洲的郵輪旅客數量和滲透率非常低。但是,進入21世紀,郵輪在亞太增長速度很快,潛力巨大。原交通部部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錢永昌更是指出,“2020年,郵輪市場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將達到510億元,成為我國航運業、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郵輪界已達成共識:“中國是全球郵輪旅遊業發展最快的新興市場。”
一、郵輪產業人才未來發展需求
伴隨著世界頂級郵輪公司紛紛搶占中國市場,郵輪旅遊專業人才匱乏問題逐漸凸顯。歌詩達郵輪亞太區副總裁Massimo Brancaleoni在一次采訪中提到:目前中國郵輪專業人才很少。我國郵輪市場容量不斷擴大,迫切地需要培養更多的郵輪專業人才。據保守估算,到2020年,我國郵輪、遊艇、遊船和水上旅遊的人才需求量將超過30萬。我國目前約有10所學校培養郵輪專業人才,按照每所院校招收100人計算,每年的郵輪人才供應量是1000人。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國培養出的郵輪人才為兩萬人左右,郵輪人才供應缺口將達到28萬人。
二、基於郵輪產業鏈的郵輪人才通用能力分析
郵輪產業是由豪華郵輪製造、港口接待、商貿、旅遊、交通、會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構建起來的一個龐大產業鏈(群)。國內郵輪經濟管理與運營管理的人才非常緊缺,與高速發展的郵輪產業對人才的急需問題凸顯。因此要培養郵輪綜合管理人才就需要把握人才能力特質。下麵將從郵輪產業鏈條分析綜合管理人才的能力。
從郵輪產業鏈上遊分析,郵輪管理人員需要具備:郵輪航線設計、郵輪船隊的調度安排等統籌規劃與協調運作能力。
郵輪產業鏈中遊分析,一方麵對於國外郵輪停靠亞太或者在此設立母港,郵輪管理人員需要具備以下能力:清楚相關政策法規與相關手續的辦理,與相關部門良好的溝通能力,為郵輪的進駐亞太掃平障礙。另一方麵,郵輪上的具體管理人員需要具備:整體的協調運作能力、宴會和活動策劃管理能力、對客服務技能以及緊急情況下的公關能力。
從郵輪產業鏈下遊分析,郵輪管理人才需要具備以下能力:旅遊產品的包裝營銷能力、風險和法律意識以及一定的公關能力。
三、郵輪管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郵輪管理人才培訓重視程度不足
目前,天津、上海、廣州、海口等郵輪業發展較快的城市已相繼開設“郵輪管理”、“海乘服務”、“郵輪乘務”等專業,但是大部分集中於高職、高專類院校以及民辦職業學校。這類學校培養郵輪專業人才的目標定位主要是郵輪服務員,培養內容主要為基本的服務接待流程和操作技能等,缺乏對於郵輪產業運營的人才培養。幾乎沒有高等本科院校開設郵輪方麵的專業,僅有的上海海事大學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開設郵輪管理專業,這遠遠不能滿足郵輪產業的需求。
2.課程設置不合理,難以形成係統的教學體係
郵輪產業對於我國算是一種新興的產業,國內具有業內經驗的師資和相關專著較少,並且很少有介紹郵輪港口,郵輪的具體相關的資料,最新的郵輪資訊也沒有專業的渠道獲得,隻能靠網頁上零碎信息了解。市麵上的商業類郵輪參考書版本雖然較新,但多為遊記類文章,或是介紹各郵輪公司的郵輪,專業性較強的多為國外郵輪專業書籍,英文編寫,學生閱讀困難,不適合用作教學材料。教材較為缺乏,大多以旅遊管理的教材為基準加上一些外文資料的翻譯輔助。在課程安排上也是雜亂無章,毫無係統,難以形成統一的規範。
3.學校的教學理念陳舊,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
在教育過程中,以學校為主、企業要求為輔的培養理念,一如既往地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的模式,完全跟不上郵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特征,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部分學校偏重服務性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管理技能方麵的培養,這樣培養的優秀人才與高職學生相比,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特別是這種固定的培養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差異化的培養,很難在未來滿足產業鏈的不同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