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魚龍燈是隨閩籍漁民遷徙而傳入的,至今已有380多年曆史。現今的魚龍燈是以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便是傳承發展了這一民俗文化。她們在傳統“魚龍燈”程式上融入了女性特有的柔美舞姿,更增添了魚龍燈的觀賞性。
2008年,坎門魚龍燈被公布為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一年,曾煥祥獲得了玉環漁工號子、魚龍燈、玉環蓮花等三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漁家女俱樂部成為這些珍貴的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發揚光大的平台。
為了省錢,她們自己動手製作道具、編織頭飾、彩繪魚龍燈。準備就緒,在歡快的音樂和鑼鼓聲中,“魚龍燈”隨著音樂節奏或上或下、激昂騰躍,把漁家女的豪放和淳樸表現得淋漓盡致。
2011年10月16日晚上,全省第五屆“四進社區”文藝彙演在金華市中心人民廣場舉行,開場表演的正是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新創節目——鼓樂《喊海》。
“吔囉……吔囉……”,隨著兩聲清悠的吆喝,28名漁家女輕快地敲響鼓點。緊接著,喊聲漸起,如時疾時徐的海風。鼓點隨之變幻,時而疏落似輕波,時而密集如急流,時而磅礴如駭浪。漁民出海、作業、豐收的喜悅、豪邁之情像澎湃的潮水無邊漫湧。現場觀眾的激情被漁家女的精彩表演點燃。
擠在後台的江蘭香覺得很自豪。表演的隊伍中,有她的大兒媳,有一對母女,有幼兒園老師,有公司白領……“是共同的熱愛讓她們聚在一起,通過表演節目,漁家女對自己的文化有了理解和歸屬感,所以大家喊得特別真切、特別深情,也特別有感染力。”坎門街道宣傳委員馮涵豐說。
今年6月10日下午,玉環縣第六屆鄰居節暨第四屆坎門“海韻漁情”文化藝術節係列活動啟動儀式結束後,由坎門漁家女俱樂部帶來的《喊海》拉開了文藝演出的序幕。
在坎門,漁家女俱樂部成為重要的文藝陣地,每年演出二三十場。“迎接黨的十八大文藝大彙演、慶祝建黨文藝走街、歌舞聚會鬧元宵……現在哪一場大型文藝活動,不是咱漁家婦女唱主角?”每場演出中,江蘭香老人還是盡職的道具與服飾管理員。
民俗文化顯示和諧力量
2010年,坎門社區投入300多萬元,在釣艚海邊建起48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漁家女俱樂部不再是江蘭香唯一的去處。
漁家女俱樂部剛成立時,居委會提供了一間50多平方米的平房,作為活動和排練的場地。2002年坎門社區成立,將這裏修繕齊整。這些年來,江蘭香已習慣每天晚上來到這裏,姑婆妯娌們聚在一起,排練,學舞,聊家常,氣氛特別和諧、快樂。
“舞龍,手要上下左右舞動,腳要快速、跳躍行走,全身在地上翻滾,而且,十幾個人一起舞動,特別講求配合與和諧。民俗文化中有一種和諧的力量,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快樂。”俱樂部主任張細英說,隊員們對於舞龍隊有著深厚的感情,隻要一有演出任務,大家會把家事都放下,全身心投入到排練中。
在這裏,江蘭香欣喜地看到,很多鄰裏糾紛和矛盾在歌舞中消解。“潘阿姨和張阿姨以前為水溝糾紛成了冤家,多年沒有說話,後來一起排演節目,現在成了歌舞好搭檔。”
在這裏,江蘭香還親眼見證了因為肥胖幾近癱倒的陳美蘭成功減肥,“現在就是上山爬嶺走兩三個小時的路都不會吃力。”
俱樂部的房子容不下日益增多的人,於是休閑文化廣場一建成,俱樂部的會員們就湧向這裏。每天晚上,當音樂響起,廣場對麵金鼎小區和附近村居的群眾就漸漸聚攏來,跟在她們的後麵跳起來。男人們先是看著,接著也參與進來了,還有當地的新坎門人。
社區有了新的打算,坎門社區黨委書記許火雲告訴村民,新一年,在東街居和西街居,都將建起500平方米的健身場地,漁家女俱樂部也將有個室內排練場。
漁家女俱樂部還在發展,關於她們的故事也在延續……□
(本文照片由施榮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