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漁家女俱樂部的故事(1 / 2)

漁家女俱樂部的故事

群文廣場

作者:駱戰紅

漁家女舞龍起波瀾

時過中秋,天黑得越來越快,海邊的夜風也變得格外清涼。但是對83歲的玉環縣坎門社區和平居居民江蘭香老人來說,一天最開心的時刻剛剛開始。

傍晚6點半左右,江蘭香拾掇完家務,然後興衝衝出門。她的路徑很有規律:每周一、三、五,向東走2分鍾,去社區樓下的漁家女俱樂部排練節目;每周二、四、六、日,向西往山腳下走10分鍾,到社區休閑文化廣場跳排舞或健身。

江蘭香老人是當地有名的漁家女俱樂部的成員。漁家女俱樂部成立,她是第一批23名成員之一,現在俱樂部會員達128人,她是年齡最大、但是出勤率最高的一位。“這些年,漁家女俱樂部的女子舞龍隊舞紅了全縣,舞到了杭州,還連續兩屆參加了福建湄州島媽祖誕辰紀念活動,我都沒落下。”老人自豪地說。

2010年,坎門社區新建了休閑文化廣場。江蘭香老人很快又學會了排舞,人群中,她踩著激越的舞曲,轉身、踢踏毫不遲滯,“文體活動讓我變得年輕、快樂,生活很有意思!”老人一邊說,一邊擺出舞蹈的姿態,仿佛才60歲的人。

1998年的和平居,新聞不斷。

這一年的“三八”婦女節,玉環縣至今唯一的漁家女俱樂部成立,23名成員為清一色的漁家婆婆、媳婦和姑娘。這一年,江蘭香老人近70歲;而擅長群眾文體活動的曾煥祥退休回到老家,成為俱樂部的教練。他也是俱樂部至今唯一的男性。

“居委會的動機其實很簡單,當時計劃生育工作很難做,需要一支宣傳隊。加上坎門社區是漁區,男人一出海,女人在家沒事幹,慢慢迷上打牌,鄰裏是非、矛盾也特別多。”於是居委會幹部找到曾煥祥,“組織些文體活動,讓她們的生活充實些。”

曾煥祥出生在當地的舞龍世家,為了不讓這門傳統民間藝術失傳,他決定在漁家女俱樂部組建一支女子舞龍隊,傳承舞龍技藝。

這在當時的漁區,不啻是平地起風浪。“當時漁區群眾思想還很保守、封建,女子是不準上漁船的,更別說舞龍這種被奉作祭祀的活動。”

那一年適逢大旱缺水,有不少群眾更加相信是女子舞龍觸怒了上天引來了懲罰。於是,女子舞龍隊幾近解散,媳婦們被丈夫趕回家,姑娘被父親狠狠責罵。

江蘭香老人留了下來,她和曾煥祥、居委會幹部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去做思想工作,把舞龍隊員一個一個請回來。就在漁家女們頂著巨大的壓力排練出第一段魚龍燈舞時,老天下了一場及時雨,將指責和謾罵衝刷了下去。

這一年,台州市舉辦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女子舞龍隊代表玉環縣參演,載譽而歸,一演成名。2002年,美國斯科拉電視台專題轉播了這條奇異的“中國女子龍”。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文化廳兩度特邀她們參加湄州島媽祖文化交流活動。2007年,台州市將這支舞龍隊命名為第一批民俗民間文藝特色隊伍。

江蘭香老人至今記得2005年的湄州島之行,“當時有18支表演隊參加開幕式,但主辦方僅安排我們上台表演了‘鼇魚燈舞’。好多外國記者圍著我們拍照,並不停地對著我們豎起大拇指。”

鼓樂“喊海”展風采

舞龍最吃力的是舞龍頭檔,因為“龍頭檔”不但要把龍頭舞得神龍活現,還要顧及首尾的協調性;“龍二檔”、“龍中檔”要不停地翻跳、會串、閃挪、騰躍,龍尾則要靈活掃擺和翻卷。“每次排練之後,大家都累得大氣直喘,腰酸背痛,吃飯時連握筷子的勁都沒了。”舞龍頭檔者說。

而在這10年間,女子舞龍隊的規模在迅速擴大,從剛組建時的一條魚龍,增加到8條。龍的隊伍裏,增加了蝦、貝殼等更多的海中水族。

這10年間,漁家女俱樂部的文化節目也越來越豐富,除了舞龍表演排練,平時還組織太極拳、木蘭扇、扭秧歌、健身舞等群眾文體項目,吸引越來越多的漁家女離開牌桌,彙聚到俱樂部,會員增到128名,有時參加活動人數達到三四百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