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昭還未來得及阻止,楊尋已上前一步,朗聲道:“陛下,我以為不必調兵。”
在場幾位年長重臣的目光立刻聚集到他身上,皇帝楚泰看著他,嘴角若有若無的一抹微笑。楊維昭知道,若是楊尋說不出個所以然,怕是會有麻煩,然而此時更不能製止他了。
楊尋接著說:“南境與京城路途遙遠,消息傳遞要半個多月。地方官員一定是與擺夷交手戰敗後才寫的奏折,所以這次叛亂大約是二十多天前的事情。而安國公的軍隊就在擺夷附近,鎮守南境本就是他的職責所在,地方官員若是還有點頭腦,一定會請安國公前去戡亂。即便考慮到路上的行程,想來南境已然安定。陛下再耐心等上幾日,新的奏折就會送到京城了。”
大越軍隊強盛,南方小國作亂跟本不需驚動中央來調兵,這話楚泰很是喜歡。他臉上的笑意更深。“諸卿,你們聽聽,一個年輕人倒是想得比你們更深遠。”他又轉向楊維昭,“楊丞相,令郎年紀輕輕,卻思維敏捷,可見你教導有方。”
楊維昭趕緊回話:“陛下,小兒年少輕狂,這話未必說的準確。請陛下原諒他胡言亂語。”
楚泰尚未回應,楊尋已經開口道:“陛下,楊尋並非胡亂揣測,若是不準,甘願受罰。”
“是否胡言亂語,過幾天不就知道了麼。若是不準,過幾日再調兵也不遲。”楚泰仍舊笑著。楊尋這樣自信,令人不由得相信他所說的。
楚明庭與楊時回到錦安城時,聽到的恰好就是這樣一個消息:南境擺夷作亂,被安國公帶兵平定。而這整個過程,卻被遠在京城的少年全推測到了。
楚明庭和自己的皇長兄、太子楚明軒說起這件事時,掩不住臉上的興奮敬佩之情:“楊時一直說小尋敏慧異常,沒想到他這樣聰明,連這些事都能推測出來。讓父皇省去了調兵的功夫,連父皇都很賞識他呢。”
“楊尋不過有些小聰明,看起來還算有本事。照他這個性子怕是幹不成大事。楊時那樣沉穩明智的人才是你應該結交的。這次和他外出遊曆,你也受益不少吧。”
楚明軒已近而立之年,又是太子,當然會更喜歡如他一樣穩重的人。知道這一點楚明庭雖有些不服氣,倒也沒有繼續爭論這個問題,順著太子的話說:“是,楊時學識廣博,這一路我學到了很多。”
“那很好,你去西涼那麼遠的地方,若不是楊時這樣的人跟著,父皇絕不會同意。”楚明軒還是一臉嚴肅。“沒遇到什麼危險吧?”
“沒有啦。我這麼機智的人怎麼會有危險?”楚明庭狡黠地一笑。“這次能出去,還得多謝皇兄幫我說服父皇。”說完楚明庭迅速作一個長揖然後跑了。誰知道楚明軒還有多少話要教訓。
與楚泰談起這件事卻是另一番光景。已遲暮的皇帝很喜歡這樣的年輕人,對楊尋讚不絕口。
“楊尋這孩子,雖說是左相教導出來的,卻不像左相那樣沉悶,實在有趣得緊。”
楊尋年少卻已博覽群書,但沒有完全被那些經書古籍束縛住;思想觀點並不驚世駭俗,卻讓人眼前一亮,兼之年少,性情自然流露,說話風趣。難怪比之拘謹持重的老臣,楚帝更喜歡楊尋。
楚帝又說:“明庭,楊尋這樣的青年才俊,你該多與他結交才是。”皇帝一共有三位皇子,楚明庭是其三子。
楚明庭不禁淺笑,自己從小貪玩,長兄和父親真是為他操碎了心,隻得點頭稱是。“昨日皇長兄還希望我結交楊家大公子,說是他性格沉穩些。”
“楊時麼……那孩子也是不錯的,他是楊家長子,左相自然對他更寄予厚望。隻是楊尋的才華,怕是一直被忽略了。”楚泰笑了,“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朕這次大力獎賞了楊尋,但願他對得起朕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