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製作人歌曲鑒賞123(1 / 1)

——歌曲《飛旋香巴拉》獲獎略談

鑒賞

作者:

2010年,由雲南人民廣播電台組錄、選送的歌曲《飛旋香巴拉》,與《我和你》、《國家》、《高考,1977》等另外三首歌曲一道,在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的“2007——2009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中國原創歌曲大獎”評選中,從全國參賽的數百首歌曲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中國原創歌曲獎大獎。

一雙“慧眼”。

前人有雲:慧眼識珠。就歌曲之“珠”而言,這個“慧眼”,就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一副音樂的耳朵。正如馬克思所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作為一個合格的、有音樂鑒賞力的音樂製作人,如果想要具備一雙“慧眼”——音樂的耳朵,那他除了應有的先天音樂素質之外,還應該掌握必備的音樂理論知識與技能。

這次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原創歌曲獎”大獎的《飛旋香巴拉》,它給人的第一感受是旋律歡快、朗朗上口,節奏明快、活力四射;其次,它給人的第二感受是歌曲以鮮明的藏族民歌風,盡情揮灑出藏族同胞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對新生活的極盡讚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爾後,我們可以發現,這首歌運用了搖滾樂、說唱“Rap”、電聲樂隊等極具現代感的音樂元素,運用了民族、美聲、流行的表現形式,運用了難度較大的四重唱表演類型。統而觀之,這首歌達到了民族風格、現代元素、難度係數的完美結合,因此,《飛旋香巴拉》這顆音樂的“珍珠”能從眾多的“魚目”中被“慧眼”識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兩把“刷子”。

一位優秀音樂製作人應該具有的兩把刷子,第一把,就是通常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音樂樂感”;第二把,就是通常可以在後天養成、掌握的錄音技術。如果我們樂感很好,那我們在音樂錄音監棚時,才可以就演唱演奏時的音準、旋律、節奏、聲部、風格、情緒等等進行細摳,從而在拾音階段達到理想的演唱、演奏效果,為後期處理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如果我們掌握了音樂製作後期縮混的技術,且又有一副辨別音質、音色的耳朵,則我們就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好不同音色人聲、樂器頻點的定位,相位的擺放,均衡的提升、衰減,聲部、聲道的平衡,等等。我們在歌曲選送的最後一關——審聽時,發現《飛旋香巴拉》的高音音色已很明亮,但整個聲部之間稍顯渾濁,層次感還有欠缺,因此,就對均衡的高中頻、中頻頻段進行了些微衰減,使之達到了更為理想的效果。

三個要素。

鑒別一首歌曲,最主要的還是要從歌曲的可聽性、藝術性、思想性這“三要素”的統一著手。

簡言之,歌曲的思想性,主要體現在歌曲的歌詞中,諸如歌詞立意、品味的高下,因此,它是歌曲必不可少的基礎。如《飛旋香巴拉》的歌詞:

雪山下的酥油茶,原野盛開的花,日月之神養育了美麗的香巴拉。

湖岸邊的誦經塔,天邊飄動的霞,幸福歡樂蕩滿了神奇的香巴拉。

香巴拉,美麗的香巴拉,

香巴拉,神奇的香巴拉。

遠方來的棗紅馬,請留在我的家,這裏是你千山萬水尋找的香巴拉。

飛出去的雄鷹啊,夢中還想念她,彩雲之南雪山之巔,飛旋的香巴拉。

香巴拉,富饒的香巴拉,

香巴拉,飛旋的香巴拉。

歌曲的藝術性,則一定是歌詞、旋律二者形式美和內容美美妙結合後所傳達給人們的藝術感染力,是否充滿詩情畫意,是否具有律動感。任何一件(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完美統一,而一位音樂製作人隻有具備了良好的藝術鑒賞力,才能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完善統一。

而歌曲的可聽性,則主要體現在歌曲的旋律之中,是評判歌曲優劣的基本標準,是歌曲的生命力所在。

“三要素”如同一隻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如果沒有藝術性和可聽性,所謂的思想性隻能是徒有其表的空殼;沒有思想性和藝術性而奢談所謂的可聽性,我們就可能走入格調低下的死胡同。

所以,如何鑒賞一首歌曲的優劣,“三要素”原則是基本的評判標準,是一名合格的音樂製作人應該掌握的基本功。如果我們還有一雙“慧眼”,兩把“刷子”,則我們就能夠搜集、采錄、製作出雅俗共賞、老少鹹宜,既為廣大受眾喜聞樂聽,又為行家裏手所拍手稱道的優秀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