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世俗勢力、還是宗教勢力,從目前來看誰也不具備把對方徹底打趴下的實力。
“利比亞人原以為推翻了卡紮菲,利比亞就會變成迪拜,不曾想卻變成了索馬裏。”這是對2011年利比亞戰爭結束後局勢發展的最準確描述。
利比亞人口不多,石油資源卻很豐富,完全有條件躋身中東最富產油國之列。然而,現實情況則是在推翻卡紮菲政權鬥爭中湧現的民兵武裝坐大,中央政府對局勢的掌控力幾近於零,利比亞局勢越來越雷同於索馬裏。尤其是自7月13日兩派民兵武裝在首都的黎波裏國際機場爆發衝突以來,利比亞戰火再起,外界對利比亞再次爆發全麵內戰的擔憂與日俱增。
戰後利比亞政治不穩、安全惡化、經濟停滯,恐怖勢力卻高度活躍,西方對此難辭其咎。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後,西方國家很快就撒手不管,對戰後利比亞的重建不聞不問,沒能幫助利比亞重建有一定控製力的中央政府,更沒能幫助利比亞重建強有力的正規軍和警察體係。
利比亞民兵武裝雖然被政府收編但並不效忠於中央政府,而是服從於部族和地方利益。由於各派力量紛紛擴充實力,民兵數量急劇增加。利比亞逐漸呈現“碎片化”,民選政府不僅軟弱渙散,有令難行有禁不止,就連總理和議員自身的安全都難以保障。最極端的例子便是2013年10月,時任利比亞臨時政府總理紮伊丹遭民兵武裝綁架。
雖然利比亞民兵武裝山頭林立,派係複雜,但近來逐漸分化為兩派,一派支持宗教勢力,另一派支持世俗勢力。在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後,利比亞政壇長期存在宗教勢力和世俗勢力之爭,兩派不僅就權力和地盤展開激烈爭奪,而且就未來應該建設一個世俗國家還是伊斯蘭國家存在重大分歧。2012年7月選舉產生的利國民議會被宗教勢力主導,同年10月世俗勢力的代表人物紮伊丹出任利臨時政府總理一職,雙方實現了微妙的權力平衡。近來利比亞之所以戰火再起,原因在於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在宗教勢力的主導下,利國民議會今年2月7日任期結束後延期,招致世俗勢力的強烈不滿。3月11日,國民議會解除了紮伊丹的總理職務。但在兩派勢力隨後的交手中,宗教勢力“三連敗”。5月16日,世俗勢力代表人物、退役將領哈夫塔爾以反恐為名在東部城市班加西對伊斯蘭民兵武裝實施打擊;6月9日,宗教勢力支持的總理人選馬蒂格被利最高法院裁定當選無效;6月25日,宗教勢力在新一屆議會選舉中又遭遇慘敗。
分析人士認為,此前利比亞國民議會由宗教勢力主導,但在新一屆議會選舉中宗教勢力慘敗,為了避免在未來政治生活中被邊緣化,維持在未來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獲取討價還價的籌碼,是促使米蘇拉塔民兵武裝對的黎波裏國際機場這一戰略要地發起攻擊的主要原因。雙方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迄今已造成至少97人死亡、400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