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乃,是蒙古語“三棵楊樹”的意思,透露著荒涼與偏遠,這裏是國家級貧困縣。然而,在與這裏的官兵朝夕相處的日子裏,筆者每天都經曆著“想不到”:營區環境美。嶄新的二層樓房坐落在綠地樹叢間,頭頂上映襯著藍天白雲,哨樓上飄揚著五星紅旗,偶爾下幾場雨,空氣清新透徹。
現代設施全。連隊不僅有會議室、學習室、榮譽室、冷藏室,還有健身房、洗衣房和互聯網吧。每班6人住一間寬敞明亮的大房間,隨時能洗熱水澡,還有電腦軍網、有線電視和飲水機。每名戰士配有個人專用的桌椅、書櫥和儲物櫃,人手一部手機。大城市裏常見常用的生活設施幾乎一應俱全。
官兵素質高。連隊幹部學曆基本實現了“本科化”、“名牌化”,戰士學曆也以高中生、中專生為主,此外還有“維修全才”、“種植專家”、“網絡達人”、“丹青高手”等等,個個身懷絕技,讓人刮目相看。
工作任務重。整個連隊就像一隻高速運轉的“陀螺”。連隊執勤任務重,常年兵分兩路、每崗三人連班倒,再加上頻繁的訓練考核和安全檢查。官兵們還照看著幾十畝菜地和幾百畝草場,養著20多匹軍馬和200多隻牛羊,經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新戰士連上廁所都一路小跑。
奉獻精神強。一旦來了任務、幹起工作,全體官兵人人衝鋒在前、毫不含糊。軍醫王拓紮根連隊20多年,家裏先後三位親人去世都沒見上最後一麵;至今還單身的副連長王亮入伍14年,13個春節在連隊過。
連隊風氣正。沒有都市的嘈雜,沒有“接風酒”、“送行宴”,周末出去吃碗拌麵、喝杯20塊一瓶的“額河大曲”,其樂也融融。戰友們坦言,“隻要工作幹好了,學技術、選士官、受獎勵,上麵都想著你,不用操什麼心”。
個人欲求少。對於升官發財這些社會上的熱門話題,官兵們並不在意,企盼最多的是探親休假,希望一年為數不多的團圓日子能別“缺斤短兩”,也希望八小時外、節假日時能多些自由支配時間,在緊張之餘稍有放鬆。
後顧之憂多。婚戀難解決、隨軍難安置、住房難保障、孩子難入學、家庭難照顧,仍是壓在連隊官兵身上的“五座大山”。
近20年來,人民軍隊從營區環境、武器裝備、生活質量到兵員結構、思想觀念、精神麵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最可愛的人”的本色始終未變,官兵的家國情懷、奉獻意識沒有變,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一代青年官兵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文/楊春風)